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延长:双方分歧仍待解决

9110png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摩擦持续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神经。近期,从芯片禁令到新能源补贴争议,两国经贸关系屡屡成为国际焦点。据商务部最新消息,原定两天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意外延长,双方代表就关键技术、市场准入等核心议题展开"加时"磋商,这一信号既折射出当前谈判的复杂性,也暗示着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技术脱钩阴影下的半导体博弈

会谈中半导体产业成为交锋焦点,美方持续施压限制高端芯片对华出口,而中方则强调全球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性。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进口额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但自主产能提升至每月40亿颗。双方在14纳米以下制程技术转让、设备采购条款等具体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会谈延长反映出该领域谈判已进入深水区。

新能源赛道暗藏关税角力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8%,美方在会谈中重提"产能过剩"质疑。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代表展示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年出口20万辆的数据,强调市场化竞争成果。在光伏组件领域,双方就301关税是否违反WTO规则展开激烈辩论,分析师指出这直接关系到价值37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贸易前景。

农业采购协议面临重新校准

大豆和玉米采购量成为会谈桌上的重要筹码。由于巴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中国今年前五个月自美农产品进口同比下降18%。美方要求恢复2020年贸易协议采购规模,而中方则主张建立更具弹性的市场化采购机制。消息人士透露,转基因作物准入和检疫标准等技术性议题消耗了大量谈判时间。

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亟待破冰

在数字经济领域,TikTok数据安全承诺与云计算服务限制成为新争议点。中方企业提出"数据保税区"解决方案,但美方坚持要求访问算法源代码。这场涉及6000亿美元数字贸易的规则制定战,不仅关乎企业运营成本,更将重塑全球数据治理框架。会谈延期期间,双方技术团队正紧急磋商第三方认证方案。

从华盛顿传来的消息显示,尽管谈判桌前的交锋仍在继续,但双方同意建立司局级技术工作组保持定期沟通。这种"边谈边做"的务实姿态,或许正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美经贸关系探索新的可能性。正如参会代表所言:"当两个经济总量占全球40%的国家坐下来谈判时,延长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