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承认青岛行人相撞案判决表述存在问题,将重新审查

700png

近年来,行人相撞事故引发的法律纠纷频频成为社会焦点。从"南京彭宇案"到"郑州电梯劝烟案",每一起案件的判决结果都会引发全民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激烈讨论。这种"小案件大舆情"现象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深切期待。就在近日,青岛市一起行人相撞案的判决因表述问题引发争议,法院已承认存在问题并将重新审查,这一事件再次将司法裁判的精准性推上风口浪尖。

行人相撞案判决书表述争议始末

该案源于2022年青岛某商场内两名行人相撞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一审判决书在事实认定部分出现"被告应当预见可能发生碰撞而未采取避让措施"的表述,被质疑存在主观推定。法律界人士指出,判决书应当基于客观证据进行事实认定,避免使用带有主观倾向的表述。这种专业表述的失当,不仅影响个案公正,更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

司法文书规范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6年就出台《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对裁判文书说理提出明确要求。但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文书格式不统一、事实认定表述模糊等问题。青岛市这起案件暴露出的表述问题,正是当前裁判文书质量参差不齐的缩影。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法院系统评查案件中,文书制作问题占比达17.3%,其中说理不充分、表述不准确是最常见问题。

公众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双重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每一起引发关注的案件都会经历舆论场的严格检验。青岛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在于公众对"谁撞谁"的事实认定存在疑问。一方面,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过度舆论压力可能导致"舆论审判"。如何在保持司法独立性的同时回应社会关切,成为司法机关必须面对的课题。

类案裁判标准的统一性挑战

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可以发现,全国各地法院对行人相撞类案件的裁判标准存在差异。有的侧重过错责任划分,有的倾向公平原则适用。青岛这起案件的重新审查,或将为此类案件确立更明确的裁判规则。法律专家建议,最高法可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的方式,统一行人相撞案件的裁判尺度,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

司法公开与判后答疑机制的完善

青岛法院此次主动承认判决表述问题并启动审查程序,展现了司法机关直面问题的勇气。这提示我们,完善的判后答疑机制和司法公开制度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法院尝试建立判决书"补正说明"制度,对存在表述瑕疵但不影响实体裁判的文书进行补充说明,既维护司法权威,又保障当事人权益。

从青岛这起案件可以看出,司法裁判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承载着塑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功能。每一次司法纠偏,都是法治进步的阶梯。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加精准、规范的司法裁判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