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掏鸟窝触电倒挂米杆上 被数百路人围观拍摄引争议

8481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全民围观、随手拍摄已成为社会常态。从街头纠纷到意外事故,围观者第一反应不是报警或施救,而是举起手机拍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镜头代替良知"的社会现象引发广泛争议,而近日河南某地发生的"大哥掏鸟窝触电倒挂15米杆被数百人围观拍摄"事件,再次将这一社会痛点推向风口浪尖。

触电男子命悬一线 围观者却忙着拍视频

事发当日,一名男子为掏鸟窝攀爬高压电线杆,不慎触电后倒挂在15米高的杆顶。令人震惊的是,现场聚集的数百名路人无一上前组织救援,反而纷纷举起手机拍摄。有目击者称,当时人群中甚至传出"再坚持一下,我还没拍完"的喊声。这种集体冷漠与猎奇心理的叠加,暴露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性的异化。

短视频时代催生"围观经济学"

专业数据分析显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事故现场视频的完播率比普通内容高出47%。某些自媒体账号专门收集此类视频,单条播放量经常突破百万。在这种流量诱惑下,部分围观者将他人灾难视为"创作素材",形成了畸形的"事故围观-拍摄上传-流量变现"产业链。此次事件中,有现场视频在2小时内就获得了超过50万点赞。

法律专家:围观拍摄或需承担法律责任

多位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83条,在紧急情况下,公民有义务提供必要帮助。如果因拍摄行为延误救援导致严重后果,拍摄者可能面临民事责任。更严重的是,若拍摄内容涉及他人生命权、健康权等,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主任表示:"用他人生命危险换取流量,这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底线。"

社会学家警示"数字冷漠症"蔓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一项调查显示,面对突发事故时,18-35岁群体中43%的人第一反应是拍摄而非施救。这种"数字冷漠症"的蔓延,反映出技术异化下人文关怀的缺失。专家建议,除了法律约束外,更需要通过教育重建"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某公益组织负责人强调:"当技术让人变得更像机器时,我们必须重新唤醒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