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拿金饰去卖被老板扣下,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近年来,黄金回收行业乱象频发,不少消费者在出售金饰时遭遇"克扣重量""虚报价格"等套路。尤其当老人或儿童独自前往金店交易时,更容易成为不良商家的"猎物"。近日,一则"小女孩拿金饰去卖被老板扣下"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再次将黄金回收市场的监管漏洞推上风口浪尖。
黄金回收市场为何乱象丛生
当前黄金回收行业准入门槛低,大量个体商户缺乏专业资质。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黄金成色、重量判断不准的弱点,通过"八两秤""虚报纯度"等手段牟取暴利。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交易对象是未成年人时,一些商家甚至会直接扣留物品。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黄金回收投诉量同比上涨37%,其中涉及儿童交易的纠纷占比达21%。
未成年人交易背后的法律盲区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交易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金店并未严格执行身份核实程序。此次事件中,商家不仅未联系女孩监护人,反而扣留其金饰,已涉嫌侵占他人财物。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甚至构成犯罪。
市场监管部门如何破局行业顽疾
针对此次事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启动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商家的计量器具、回收资质和交易流程。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黄金回收"白名单"制度,要求商家安装联网电子秤,交易过程全程录像。同时推行"熔炼前确认"机制,即在破坏原首饰前必须经消费者签字确认重量和成色,从源头杜绝消费欺诈。
家长该如何防范类似风险
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应妥善保管贵重物品,同时加强对孩子的财商教育。若确需让孩子处理金饰等贵重物品,务必陪同前往正规金店,并保存交易凭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和品牌金店提供官方回收服务,虽然价格可能略低,但交易流程规范透明,更适合未成年人参与。家长还可通过讲述类似案例,帮助孩子建立风险防范意识。
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个商家的失德行为,更是整个黄金回收行业亟待规范的现实。随着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和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期待相关行业能尽快建立更完善的交易规范和监督机制,让每一个消费者,包括未成年人,都能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