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卖金饰被扣引热议:老板是否有权这样做?

9233png

近年来,黄金回收行业乱象频出,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屡见不鲜。从"高价回收"的虚假宣传到"克扣重量"的行业潜规则,不少市民在变卖金饰时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套路。最近一则"小女孩卖金饰被扣"的新闻更是引发社会热议——未成年人在没有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出售贵重物品,商家是否有权扣留?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行业监管缺失,更暴露出未成年人财产保护的法律盲区。

未成年人出售贵重物品的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小女孩独自出售金饰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关键在于其年龄以及交易金额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若金饰价值较高,商家应当要求监护人到场确认,否则可能面临交易无效的法律风险。现实中不少商家利用未成年人缺乏法律常识,以"自愿交易"为由推卸责任。

商家扣留财物的权利边界

黄金回收行业普遍存在"验金扣重"现象,但具体操作必须遵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若怀疑金饰真伪,应当场说明并协商处理方案,无权单方面扣留财物。新闻中商家以"需检测"为由长期扣留金饰的做法,已涉嫌非法占有。特别当交易方为未成年人时,商家更应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必要时应当终止交易并通知监护人,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未成年人权益。

行业乱象背后的监管缺失

当前黄金回收市场存在三大顽疾:一是无证经营泛滥,街边小店多数不具备《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登记证》;二是缺乏统一标准,各商家自定折旧费、损耗费等名目;三是检测不透明,消费者难以监督称重、成色鉴定过程。这些乱象导致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权益极易受损。虽然商务部《旧货流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回收贵重物品需登记身份信息,但实际执行中形同虚设。

如何构建未成年人交易保护机制

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需要多方合力:立法层面应明确未成年人处置大额财物的具体标准;监管部门要建立黄金回收行业"黑名单"制度;商家须安装联网身份证识别系统,自动拦截未成年人单独交易;学校则应加强财商教育。值得借鉴的是部分省市推出的"贵金属回收备案系统",要求5000元以上交易必须视频留存,这对预防类似纠纷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