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因编造卖惨视频博流量被处罚,网络平台是否也该担责?

5301png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卖惨"视频。从"重病筹款"到"家庭悲剧",这些精心设计的悲情故事不断挑动着网友的神经,收割着善良群众的眼泪和钱包。近日,某平台两名主播因编造"山区儿童辍学"的虚假视频被警方行政处罚,再次将网络虚假内容治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当造谣者受到惩罚时,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内容传播载体的网络平台,是否也该为这些虚假信息的泛滥承担相应责任?

虚假内容背后的流量狂欢

在算法推荐机制下,越是极端、煽情的内容越容易获得流量倾斜。部分创作者发现,"卖惨"是最快捷的流量密码——一个声称"丈夫出轨、净身出户"的单亲妈妈视频,可能获得数百万播放;一段"老人无钱治病"的摆拍画面,往往能收获上万打赏。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使得虚假悲情内容如野草般疯长,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

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涉事平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加强人工审核",但网友发现同类视频仍大量存在。技术层面,AI审核难以识别精心设计的摆拍场景;人力方面,平台为降低成本往往压缩审核团队规模。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平台对明显违规内容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放任态度,直到舆论发酵才匆忙下架,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显然无法根治问题。

算法推荐的双刃剑效应

平台算法在本次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当系统识别到用户对某类悲情视频的停留时长增加,便会持续推送相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他们专门研究各平台算法偏好,"只要前3秒出现哭泣镜头,完播率就能提升40%"。这种算法机制客观上成为虚假内容的"帮凶",而平台却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

法律追责的现实困境

现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虽明确平台主体责任,但具体到个案时,如何认定平台"应知或明知"虚假内容存在取证难题。2023年某起类似案件中,法院认为平台在收到3次举报后仍未处理涉事视频,需承担连带责任。但更多时候,平台只需履行"通知-删除"义务即可免责,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

用户权益保护的缺失地带

当用户因虚假视频捐款或消费后,往往面临维权无门的困境。某公益组织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不知如何追回被骗善款。平台设置的投诉通道冗长复杂,且鲜见主动退款案例。更隐蔽的伤害在于,频繁接触虚假悲情内容会导致公众同情心耗竭,形成"狼来了"效应,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难以获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