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回应粉丝追车刮倒事件:将严控接机秩序
近年来,粉丝追星乱象频发,从机场围堵到酒店蹲守,从跟车追拍到私生饭入侵,疯狂追星行为不仅扰乱公共秩序,更屡屡引发安全隐患。近日,某机场粉丝追车导致工作人员被刮倒的视频引发热议,再次将"饭圈乱象"推上风口浪尖。面对愈演愈烈的接机乱象,涉事机场迅速回应将严控接机秩序,这一表态能否根治顽疾?公众场所的追星边界究竟在哪里?
疯狂追星背后的安全隐患
视频中粉丝为追星车辆狂奔导致地勤人员摔倒的画面触目惊心,这已不是简单的追星行为,而是危及他人安全的危险举动。据统计,国内机场年均发生追星引发的安全事故超200起,包括踩踏、碰撞、设备损坏等。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粉丝为躲避管理使用对讲机、无人机等设备,严重干扰机场正常运行。这些行为不仅暴露了部分粉丝法律意识的淡薄,更反映出当前粉丝文化中存在的畸形价值观。
机场管理面临的两难困境
机场作为特殊公共场所,既要保障航空安全又要兼顾旅客体验。某大型机场负责人透露,明星航班信息泄露已成行业顽疾,黄牛、代拍、粉丝形成灰色产业链。尽管机场采取设置临时通道、增派安保等措施,但粉丝总能找到管理漏洞。更棘手的是,过度强硬的管理可能引发粉丝群体抗议,如何在安全管控与公共服务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明星团队的社会责任缺失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明星团队默许甚至鼓励接机行为,将其作为人气指标。有经纪公司专门雇佣"职业粉丝"营造接机盛况,更有个别明星故意泄露行程制造话题。这种商业炒作直接助长了接机乱象。事实上,早在2018年民航局就明确要求明星团队加强粉丝引导,但收效甚微。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团队理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非将公共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后。
构建多方共治的长效机制
根治接机乱象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技术上,机场正在试点人脸识别预警系统,对多次违规者列入黑名单;法律上,已有22个城市将扰乱机场秩序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文化上,需要引导粉丝树立理性追星观念。某航空公司推出的"静音航班"服务获得好评,证明文明追星与热情支持并不矛盾。只有形成社会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公共安全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