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EPERCENT七周年特别企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限定团
在偶像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限定团如昙花一现的现象已成为行业常态。据《2023年中国偶像产业白皮书》显示,近五年出道的限定组合中,仅有17%能在解散后维持成员个人热度。当粉丝们还在为"内娱再无顶流团"唏嘘时,NINEPERCENT这个名字总会引发集体回忆杀——这个开创国内"全民制作人"模式的初代顶流团,在七周年之际再度唤醒限定团的行业思考:为什么我们始终怀念2018年的那个夏天?
从大厂男孩到现象级顶流:一场颠覆行业的造星实验
2018年4月6日,《偶像练习生》总决赛以1.4亿投票量刷新网络综艺纪录,NINEPERCENT的诞生直接改写了内娱偶像产业格局。数据显示,组合出道首月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00亿,远超同期韩团数据。这个由全民票选出的限定团,首次验证了"粉丝主权"模式的商业潜力,其应援文化、数据打投体系成为后来者复制的模板。爱奇艺副总裁姜滨曾透露,节目招商金额从最初1.5亿飙升至决赛季的6亿,印证了市场对新型造星模式的狂热追捧。
限定期的璀璨与遗憾:18个月的高光时刻
在短短543天的限定期里,NINEPERCENT创造了诸多难以复制的纪录:出道专辑《TO THE NINES》销售额破千万,团体综艺《百分九少年》单期播放量破2亿,成员集体亮相《快乐大本营》创下当年收视峰值。但粉丝至今意难平的是,合体时间仅占限定期9%,原计划的全球巡演因成员各自行程最终缩水为3场。这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特质,反而强化了粉丝的珍贵感认知,心理学中的"稀缺效应"在此得到完美印证。
解体后的成员生态:限定团魔咒与破局者
解散四年间,9位成员的发展轨迹成为观察限定团后效应的经典样本。蔡徐坤持续占据顶流位置,陈立农深耕影视音乐双领域,范丞丞实现从偶像到演员的转型,黄明昊在综艺赛道建立鲜明标签。但同样有成员面临热度下滑困境,这种分化印证了行业研究者提出的"火箭尾迹效应"——限定团提供的初始推力决定不了最终高度。值得关注的是,成员间持续的商业联动(如朱正廷王子异合开公司)展现了新型团魂延续方式。
七年再回首:为什么我们仍在怀念大厂记忆
在B站#NINEPERCENT七周年#话题下,粉丝自发制作的"伪合体"视频屡登热门,这种集体怀旧现象背后是选秀1.0时代特有的情感联结。相比后来工业化生产的偶像,大厂男孩们未加修饰的成长叙事更具真实感。社会学家指出,Z世代通过守护"内娱白月光"来完成对当下快餐式偶像文化的抵抗。当《Ei Ei》前奏在七周年线下快闪活动中响起时,跨越时空的大合唱证明:真正限定的是时间,而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