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承认自己鲁莽了,盘点他那些年引发争议的言行

3042png

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中,明星和制作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众人物的争议性言论往往引发轩然大波,甚至影响作品口碑和商业价值。就在近日,知名编剧兼制片人于正在社交平台发文,坦言自己过去"确实鲁莽了",这番表态立即登上热搜。这不禁让人想起,这位"话题制造机"过去那些引发巨大争议的言行,从抄袭风波到公开diss艺人,每一次都能掀起舆论风暴。

抄袭风波引发行业地震

2014年,琼瑶起诉于正《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一案震动整个影视圈。这场历时19个月的官司最终以于正败诉告终,法院判决其赔偿500万元并公开道歉。但令人意外的是,于正直到2020年底才在社交媒体上正式向琼瑶道歉。这起事件不仅让公众对影视行业原创性产生质疑,也让业内开始反思编剧行业的版权保护问题。期间于正多次强硬表态,称"艺术创作难免有相似",这种态度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

公开diss艺人引发争议

于正向来以"敢说"著称,经常在社交平台点评艺人表现。2018年,他在微博发文暗指某女演员"演技差还耍大牌",随后被网友扒出是在说袁姗姗。更早之前,他还公开批评林心如"忘恩负义",称其靠自己的戏走红后却不愿再合作。这些言论往往引发粉丝大战,让艺人陷入舆论漩涡。虽然于正后来解释是"对事不对人",但这种公开批评的方式还是让不少人觉得有失妥当。

炒作营销手段屡遭质疑

从《延禧攻略》到《鬓边不是海棠红》,于正制作的剧集总能引发话题。但其中不少营销手段也备受争议。比如在《延禧攻略》热播期间,他频繁在微博爆料剧情内幕和演员轶事,被指过度消费演员;又如在《玉楼春》播出前,他发文称"要是播不好就退出娱乐圈",被质疑是在博眼球。业内专家指出,这种营销方式虽然能带来短期热度,但长期来看可能损害行业生态。

社交平台上的"戏精"表现

于正的微博堪称一部"连续剧",他时而化身"人生导师"发表长篇大论,时而与网友激情对线,甚至上演过"秒删"戏码。最著名的一次是2020年他发文称要力挺某位艺人,随后又迅速删除,引发各种猜测。这种反复无常的表现让网友戏称他为"戏精本精"。心理学家分析,这种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反映了现代人渴望关注又害怕负责的矛盾心理。

从这些争议事件可以看出,于正确实如他自己所说"鲁莽"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用《延禧攻略》等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制作实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检视,如何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把握好分寸,或许是每个娱乐圈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