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祭扫服务定价元引质疑,平台回应:品牌部负责采买
清明时节雨纷纷,代客祭扫业务却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掀起了舆论风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游子难以返乡祭祖,代扫墓服务应运而生。但某平台推出的4999元"至尊套餐"被曝光后,瞬间点燃公众争议——当孝心被明码标价,当传统遇上商业化,这场关于"云祭扫"的讨论已超越服务本身,直指当代社会的情感消费边界。
天价代扫服务背后的商业逻辑
该平台客服解释称高价套餐由品牌部统一采购,包含全程视频记录、定制祭品等增值服务。记者调查发现,代扫墓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基础服务(清理墓碑、摆放鲜花)约200-500元,而添加哭坟、念悼词等"情感增值"项目后,价格可跃升至数千元。某殡葬行业从业者透露,部分平台会刻意包装"风水大师开光""定制往生文书"等概念,利用消费者的情感焦虑抬高溢价。
传统习俗与商业化的边界之争
民俗学者指出,明代《帝京景物略》就有记载专业祭扫人的存在,但当代服务显然已突破传统范畴。在社交媒体发起的投票中,62%网友认为"心意不应以金钱衡量",而38%的都市白领则表示"理解但不会选择"。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平台将服务分为"经济型""尊享版"等级,被批评为制造"孝心鄙视链"。北京某律所合伙人表示,目前行业缺乏标准,存在虚假宣传风险,比如承诺的"三跪九叩"可能缩水为简单鞠躬。
监管空白下的灰色地带
现行《殡葬管理条例》主要针对实体机构,对网络代祭服务尚无明确规定。多地民政部门表示,只要不涉及封建迷信和欺诈,暂不干预市场定价。但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年清明期间相关投诉增长340%,主要涉及"视频造假""祭品以次充好"等问题。某电商平台下架了标价8888元的"VR全景代扫"服务,其页面曾宣传"通过5G技术实现全息投影祭拜",实际却只是普通视频通话。
这场争议暴露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矛盾——当科技赋予我们突破时空限制的能力,是否所有情感都能通过购买服务来代偿?或许比讨论价格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创新服务与传统伦理间找到平衡点。正如某位选择亲自返乡扫墓的网友所说:"屏幕里的影像再清晰,也传递不了手指触碰墓碑时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