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山景区致歉并公布赔偿方案,网友是否买账?

8282png

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频繁因管理问题登上热搜,从强制消费到安全事故,游客权益保护已成为社会焦点。就在上周,河南开封万岁山景区因设施故障导致游客滞留事件持续发酵,景区官方发布致歉声明并公布赔偿方案后,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2亿。这场"道歉-赔偿-质疑"的舆论拉锯战,折射出当前旅游业服务品质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巨大鸿沟。

景区致歉声明引爆二次舆情

万岁山景区在事发48小时后发布的致歉声明中,将事件归因于"极端天气导致设备检修延误",但网友晒出的当日晴空万里照片形成强烈反差。更引发争议的是,声明中"深表遗憾""将持续改进"等程式化表述,与游客拍摄的现场混乱视频形成割裂。旅游博主"行走中国"的对比视频获得12万点赞,评论区高频出现"道歉模板""责任甩锅"等关键词。

赔偿方案被指缺乏诚意

景区提出的"门票五折券+纪念品"赔偿组合,在社交平台遭遇集体吐槽。有网友计算,按298元门票价计算,实际赔偿不足150元,而多数受影响游客来自外地,交通住宿损失远超此数。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旅游法》第82条,景区应当赔偿直接经济损失,现有方案明显低于法定标准。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赔偿需提供当日消费凭证,被质疑设置隐形门槛。

舆情监测暴露危机处理短板

第三方舆情数据显示,事件爆发后景区官微仍持续推送营销内容,这种"装聋作哑"的操作加剧舆论反噬。对比同年云台山暴雨事件的应对,专业机构评分相差37分。旅游专家分析指出,万岁山响应滞后、赔偿算计、沟通生硬的三重失误,恰是中小景区危机管理的典型反面教材。值得注意的是,声明发布后景区百度指数不降反升,但关联词条多为负面。

消费者维权意识持续觉醒

事件中年轻游客组成的"维权群"引发关注,成员们整理证据链、咨询律师、集体投诉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某投诉平台显示,近三年旅游类维权诉求年增68%,且90后占比超六成。这种现象倒逼行业变革,今年已有7家5A景区因服务问题被警告。网友"旅行青蛙"的评论获高赞:"我们要的不是施舍式赔偿,而是对等尊重。"

行业整改面临长效机制考验

深入分析20起类似事件发现,超八成景区在舆论平息后未兑现整改承诺。目前万岁山虽承诺"升级安检系统",但未公布时间表和监督机制。资深导游王敏透露,部分景区将赔偿计入营销预算,本质上把危机当广告。真正需要建立的是第三方监督、黑名单联动、服务质量保证金等制度,否则"道歉-遗忘-再犯"的循环难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