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拆掉养护院护栏跳下坠亡 家属质疑安全管理漏洞

2681png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各类养老机构超过4万家。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养老机构的安全隐患频频见诸报端,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防护措施不足问题,已成为行业痛点。就在近日,一起八旬老人拆掉养护院护栏跳楼坠亡的事件,再次将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漏洞推上风口浪尖。

护栏形同虚设:老人轻易拆解暴露设计缺陷

事发养护院的护栏采用的是普通铝合金材质,连接处仅用简易螺丝固定。据现场勘查发现,老人仅用随身携带的钥匙就成功拧开了固定螺丝。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护栏高度仅为1.1米,远低于《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规定的1.3米最低标准。多位建筑安全专家指出,这种设计既不符合防坠落要求,也缺乏防拆解考虑,给行动不便但意识清醒的老人留下了严重安全隐患。

监控存在盲区:关键时段无人值守酿成悲剧

调查显示,事发区域虽安装有监控设备,但存在明显的视角盲区。更关键的是,在老人拆解护栏的20分钟过程中,值班人员恰好在其他区域巡视。养护院的值班记录显示,当晚仅安排了两名护工负责整个楼层的40多位老人。业内人士透露,这种"人防"不足的情况在中小型养老机构相当普遍,很多机构为节省成本而压缩人力,导致无法实现24小时无死角看护。

风险评估缺失:未对特殊老人采取分级管理

据了解,坠亡老人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曾有多次试图外出的记录。但养护院并未将其列入重点看护名单,仍安排其居住在普通房间。北京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指出:"对存在走失风险或自杀倾向的老人,必须建立分级管理制度。"然而现实是,超过60%的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护工也普遍缺少识别高危老人的专业培训。

应急机制失灵:从发现到处置延误黄金时间

事件另一个争议点是应急响应速度。虽然其他老人第一时间发现了护栏被拆,但按铃呼叫后,护工花了近5分钟才赶到现场。养护院的应急预案显示,要求"3分钟内响应紧急呼叫",但实际执行大打折扣。更值得反思的是,现场没有配备任何防坠落的应急设备,如安全气垫等。多位安全管理专家表示,养老机构必须建立"预防-监控-应急"的完整链条,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起悲剧折射出当前养老行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忽视的安全欠账。随着高龄、失能老人比例持续增加,养老机构必须在硬件设施、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升级。只有真正把安全作为底线,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让老年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