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入围五四奖章名单背后:她的坚持与付出
在当代青年群体中,"躺平""摆烂"等词汇一度成为网络热梗,折射出部分年轻人面对压力时的消极心态。然而,总有一些人选择逆流而上,用坚持与付出来诠释青春的意义。近日,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公布,90后科研工作者陈丽君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来自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的故事迅速引发社会热议。
从实验室的"板凳"到科研的"领跑者"
量子计算被称为"下一代计算革命",但这条科研之路布满荆棘。陈丽君刚进入该领域时,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验设备简陋,理论基础薄弱。她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调试设备、分析数据。同事们回忆说,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正是这种"坐冷板凳"的坚持,让她在量子比特操控精度上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她力量"
在传统认知中,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往往是男性主导的领域。作为团队中少有的女性科研人员,陈丽君曾面临诸多质疑。有评审专家直接表示"女性不适合做理论物理",但她用实力证明了一切。她带领团队开发的量子算法,成功解决了多个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如今,她经常受邀到中小学做科普讲座,特别鼓励女生打破性别偏见:"科学没有性别,关键在于你有多热爱。"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担当
面对国外多个顶尖实验室抛出的橄榄枝,陈丽君毅然选择留在国内。她说:"中国量子科技正在腾飞,这时候更需要我们这代人的坚守。"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参与抗疫科研攻关,将量子计算应用于病毒蛋白结构分析,为疫苗研发争取了宝贵时间。工作之余,她还担任多个青少年科技竞赛的评委,培养了大批对量子科学感兴趣的"小小科学家"。
陈丽君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当代青年完全可以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从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科学家应有的执着与创新,更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这份入围名单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无数默默耕耘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