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恩行程被公开售卖,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否震慑黑产?

1209png

在数字时代,明星隐私泄露已成为娱乐圈的"顽疾"。近日,青年演员余承恩的行程信息被公然在社交平台标价出售,从航班号、酒店住址到剧组拍摄计划一应俱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这并非个案,从顶流明星到新生代艺人,几乎无人能逃脱"私生饭"和黑产的围猎。当个人信息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利剑能否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明星行程贩卖产业链的运作模式

在微博超话、二手交易平台等隐蔽角落,"跟机""酒店房号""通告单"等关键词背后藏着完整的交易链条。黄牛们通过收买航空公司地勤、酒店前台、剧组工作人员获取一手信息,再通过多层代理分销给粉丝和代拍。某知名娱记透露,当红艺人完整行程套餐最高可卖到上万元,包含身份证号的"隐私包"更是抢手货。这些数据经过多次转手加工,最终出现在粉丝群的Excel表格里,形成难以追溯的数据迷宫。

法律执行面临的技术与取证困境

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违法处理个人信息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但实际执法中却遭遇"三难":电子证据固定难,黑产从业者多使用境外加密通讯工具;责任主体认定难,信息经多级转手后难以锁定源头;损害结果量化难,明星很少主动报案。某地网警负责人表示,去年侦破的某艺人信息泄露案中,犯罪分子通过17个虚拟账号层层伪装,最终只能处罚到末端购买者。

平台责任与粉丝文化的双重拷问

信息交易平台是否该承担连带责任成为争议焦点。目前法律仅要求平台"接到举报后删除",但黑产账号往往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粉丝的"共谋"心理,某流量明星后援会曾公开集资购买艺人行程,美其名曰"爱的供养"。这种畸形的追星文化,客观上为黑产提供了持续存在的土壤。当粉丝将"私生行为"等同于"专业追星",法律惩戒之外更需要价值引导。

从余承恩事件可以看出,治理明星信息泄露需要构建"法律震慑+技术防御+行业自律"的三维体系。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如何让纸面上的权利成为现实中的盾牌,仍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决心。当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数据泄露的受害者时,这场保卫战早已超出娱乐圈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