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回应美人鱼泡在绿水里表演:水质达标无安全隐患

8689png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对体验式项目的需求激增,各类景区为吸引客流纷纷推出特色表演项目。然而,在追求视觉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景区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也逐渐暴露。近日,一段"美人鱼表演者泡在发绿水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直呼"看着就难受",更有人质疑水质安全问题。这一事件折射出当前旅游演艺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监管难题,也引发了公众对表演者健康权益和游客体验的深度思考。

绿水表演引争议 景区坚称水质达标

网传视频显示,在某海洋馆的美人鱼表演中,水体呈现明显绿色浑浊状态,表演者在水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面对舆论质疑,景区迅速回应称"经检测水质符合标准,不存在安全隐患"。据景区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水体浑浊是因藻类繁殖导致,但各项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不过,多位水生生物学专家指出,藻类过度繁殖可能消耗水中氧气,长期接触仍可能对表演者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表演者权益保障成行业隐忧

事件背后折射出旅游演艺行业从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据了解,美人鱼表演者通常需要在水下完成闭气、旋转等高强度动作,工作环境本就具有挑战性。多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景区为节约成本,存在减少水体过滤频次、压缩设备维护开支的情况。某匿名表演者表示:"我们经常出现皮肤过敏、结膜炎等症状,但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忍耐。"目前国内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水下表演者的劳动保护细则,相关健康标准亟待完善。

游客体验与安全如何平衡

从游客视角看,这场争议也反映了观赏需求与安全体验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83%的游客选择观看表演时更关注"视觉效果",仅有37%会主动询问安全措施。某亲子游家长坦言:"孩子看到绿水就喊害怕,我们也很担心会不会有细菌。"旅游专家指出,景区在追求表演震撼力的同时,必须建立透明的安全公示制度,通过实时水质监测数据展示等方式,让游客看得明白、玩得放心。

行业标准缺失倒逼监管升级

当前我国针对景区表演水体的管理标准尚存空白,主要参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执行,但两者在表演时长、人员防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旅游演艺场所水质管理规范》,明确不同表演类型的水质参数要求,建立表演者健康档案制度。部分先进景区已开始试点智能水质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pH值、浊度等指标的实时预警,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