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就美延长TikTok出售期限发表声明:典型的霸凌行径
在数字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短视频平台已成为连接各国文化的重要纽带。然而近期美国政府对TikTok长达四年的政治围剿再次升级,要求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剥离TikTok在美业务,否则将面临全国禁令。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数字霸权行径,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于科技主权与公平竞争的激烈讨论。
科技冷战思维下的市场霸凌
美国政府以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外资企业出售核心资产的行为,彻底撕下了自由市场的伪装。从华为5G设备禁令到TikTok强制出售令,美方始终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证明这些企业存在所谓"安全威胁"。这种将商业竞争政治化的做法,不仅违背WTO非歧视原则,更开创了以行政手段扼杀外国科技企业的危险先例。数据显示,TikTok在美国拥有1.7亿用户,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却因地缘政治因素面临生存危机。
双重标准暴露虚伪面目
对比美国科技巨头在全球市场的扩张轨迹,这种霸凌行径的虚伪性更加凸显。谷歌、Meta等美企通过收购当地竞争对手迅速占领各国数字市场,却从未被要求"剥离业务"。当TikTok凭借算法创新赢得市场份额时,美方立即祭出"国家安全"大棒。这种针对特定国家的歧视性政策,本质上是维护美国数字霸权的保护主义手段,与全球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背道而驰。
数据安全沦为政治工具
所谓"数据安全风险"的指控经不起技术验证。TikTok早已将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甲骨文服务器,并接受第三方审计。相比之下,美国《云法案》明确授权政府调取境外存储的公民数据。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暴露出数据安全议题已被异化为政治斗争工具。国际网络安全专家普遍认为,强制出售令既不能提升数据安全,反而会破坏全球数字信任体系。
全球企业面临寒蝉效应
美国政府此举将产生深远的负面示范效应。任何在美投资的外国科技企业都可能因政治风向变化而遭遇"合法掠夺",这种系统性风险将严重抑制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据世界银行统计,2023年全球跨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已达6.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霸凌政策正在为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注入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在数字时代,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安全威胁?
国际规则遭遇单边主义挑战
TikTok事件折射出全球数字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当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陷入瘫痪,当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被选择性无视,建立在多边主义基础上的数字经济秩序正遭受严峻挑战。欧盟、东盟等多边组织已相继出台数字主权战略,这场关于科技主权的博弈或将重塑21世纪的国际商业规则。历史表明,任何试图通过行政命令阻断技术传播的行为,最终只会加速多极化数字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