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警告:漏油的一次性手套可能致癌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一次性医用手套已成为医院、餐饮乃至家庭的日常消耗品。然而,近期多地曝出的"手套漏油"事件却让这个看似普通的防护用品陷入舆论漩涡。抖音上#手套挤出黑色油渍#话题播放量突破8000万,微博相关讨论区充斥着消费者"边戴手套边吃致癌物"的愤怒控诉。更令人担忧的是,多位三甲医院专家联合发声:这些渗出的塑化剂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将大幅提升致癌风险。
漏油手套背后的行业乱象
记者暗访河北某医疗用品生产基地发现,为降低成本,部分作坊使用回收塑料、工业级滑石粉等劣质原料生产手套。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需添加过量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当接触酒精、油脂时就会析出黑色油状物。某质检机构报告显示,抽检的23款市售手套中,有15款DEHP塑化剂超标12倍以上,而这种物质早在2017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
塑化剂迁移的致命通道
北京协和医院毒理实验室通过荧光标记实验证实,佩戴漏油手套2小时后,受试者手部检测出0.8μg/cm²的DEHP残留。更可怕的是,当接触60℃以上食物时,塑化剂迁移速度会提升300%。"这就像用塑料袋装热油条",著名肿瘤科医生李敏在采访中展示的病例显示,长期接触塑化剂的医护人员,其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
消费者如何识别问题手套
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建议,选购时首先要观察手套内壁是否有油光或斑点,合格产品应呈现哑光质地。其次可将手套浸泡在75%酒精中30分钟,若溶液出现絮状沉淀即为不合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标榜"食品级"的手套中,真正通过GB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不足三成,消费者可通过扫描包装上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进行真伪查询。
随着江苏省消保委启动缺陷产品召回程序,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安全保卫战已然打响。从街边小摊到手术室,每个戴手套的瞬间都可能成为健康防线崩塌的开始。当最基本的防护变成慢性投毒,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