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站岗是矫情还是进步?家长提案掀家校责任大讨论

7498png

每到上学放学时间,校门口总能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家长们排着长队站岗执勤。这一延续多年的"家长护学岗"制度,近日因一位家长的提案引发轩然大波。该家长直言"取消站岗是教育进步",认为这既加重家长负担又模糊家校责任边界。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2亿,折射出当代家长对教育参与方式的新思考。

家长站岗背后的责任转嫁争议

护学岗制度最初是为弥补校园安保力量不足,由家长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但随着时间推移,不少学校将其变成强制要求,甚至与评优评先挂钩。有家长反映,每月必须执勤2-3次,请假需自行调班,双职工家庭不得不凌晨调休。更引发争议的是,部分学校将本应由专业保安承担的安全责任转嫁给家长,有学校明确表示"家长不站岗孩子不能入校"。这种变相强制行为,让本应自愿的公益活动彻底变味。

站岗制度折射的家校关系异化

深入观察会发现,站岗争议本质是家校权责的错位。某省会城市调查显示,83%的学校将家长参与度纳入班级考核,导致老师把大量行政事务转移给家委会。从收集健康码到监督网课,从代批作业到节日采购,家长戏称自己成了"编外教师"。教育专家指出,这种过度参与正在形成"家校共育"的异化——学校将管理成本转嫁给家庭,而家长通过过度介入寻求安全感,最终陷入互相绑架的恶性循环。

取消站岗是否等于推卸教育责任

反对取消的声音认为,站岗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形式。但数据显示,日本等国通过专业交通辅导员和智能安防系统,家长参与率不足5%。北京某试点学校取消强制站岗后,通过增设防冲撞设施、AI人脸识别系统,事故率反而下降40%。这提示我们:现代教育需要明确责任边界,学校应通过专业安保履行主体责任,而家长参与应聚焦亲子互动等不可替代的领域。当学校把站岗时间转化为家长课堂、亲子阅读等高质量陪伴项目,或许才是真正的教育进步。

这场讨论暴露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在深圳,已有学校尝试用"家长自主选择服务清单"替代强制站岗;杭州某区则将保安工资纳入财政专项。这些探索都在回应同一个命题:如何构建权责清晰、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消耗的新型家校关系。当教育回归专业和理性,或许我们终将明白,好的教育不是让家长站在校门口,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站在正确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