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查处网络谣言:这些账号被永久封禁

4141png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如同病毒般蔓延,不仅扰乱社会秩序,更侵害公民合法权益。近期多地出现"某地发生恶性案件"、"政府隐瞒重大疫情"等不实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22年全国网信系统累计清理网络谣言信息超过2000万条,反映出网络空间治理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重拳出击,依法查处多起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案件,一批造谣账号被永久封禁。

网络谣言呈现产业化传播特征

当前网络谣言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编造、加工到传播都有专业团队运作。部分自媒体账号为获取流量收益,专门炮制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某MCN机构旗下23个账号通过AI换脸技术伪造"专家访谈",散布"某食品致癌"谣言,单个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这类谣言往往披着"科普""揭秘"的外衣,利用公众健康焦虑进行精准传播。

新型技术手段加剧谣言危害

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让谣言识别难度倍增。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显示,犯罪团伙使用AI语音合成模仿政府官员声音,伪造"即将封城"的指挥录音在微信群传播,导致超市出现抢购潮。区块链技术也被用于给谣言"上链认证",某虚假"红头文件"打着区块链存证旗号,造成大量网民误信。这些技术加持的谣言具有更强迷惑性,往往在权威辟谣前就已造成实质性损害。

平台主体责任落实存在短板

部分社交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客观上助长了谣言传播。某短视频平台因未及时处置"医院人满为患"的摆拍视频,导致相关内容获得算法持续推荐,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0万。网信办通报显示,有的平台举报处置响应时间超过48小时,违规成本与流量收益严重倒挂。此次被永久封禁的账号中,就包括多个曾被多次举报却仍能继续发布内容的"惯犯"账号。

法律震慑与综合治理双管齐下

公安机关正在构建谣言溯源打击的全链条机制。最新案例显示,某编造"化工厂爆炸"谣言的网民不仅被行政处罚,还需承担受害者提出的民事赔偿。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已建立全国网络谣言样本库,实现跨平台协同处置。多地网信部门联合高校开展"谣言粉碎机"等科普项目,通过权威解读挤压谣言生存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谣言举报量同比下降27%,表明综合治理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