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也要担责!公安机关详解网络谣言法律责任

8246png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条未经核实的消息可能在一小时内引爆全网。从"某地发生恶性案件"的惊悚视频,到"某食品含有致癌物"的伪科普文章,网络谣言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社会公信力。据《2023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近六成网民曾因转发不实信息陷入法律纠纷,而其中超八成当事人表示"没想到随手转发也要担责"。这种"法盲式传播"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痛点,公安机关近期就网络谣言法律责任作出的权威解读,给所有网民敲响了警钟。

谣言转发量超500次可构成诽谤罪

许多网民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认为转发行为不具原创性就能逃避责任。但根据刑法第246条明确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的,即可追究刑责。2022年浙江某公司职员转发"竞争对手使用地沟油"的不实帖文,因其转发后阅读量突破2万次,最终以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公安机关特别强调,转发时的添油加醋行为会加重处罚,哪怕只是添加一个"太可怕了"的感叹词。

群主疏于管理需承担连带责任

微信群、QQ群等网络社群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最新司法解释规定,群主对群内持续传播的违法信息负有管理义务。北京朝阳区某小区业主群群主王某,因未及时制止群成员传播"物业经理携款潜逃"的虚假消息,导致涉事物业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最终与造谣者共同承担28万元民事赔偿。网信办提醒,群主发现不实信息后,仅作"不信不传"的口头提醒远远不够,必须立即采取删除消息、禁言等措施。

短视频平台成谣言法律盲区重灾区

抖音、快手等平台流行的"现场直击"类短视频,正成为新型谣言载体。江苏网警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某用户剪辑外地火灾视频配以"本地化"文字说明,该视频获得5.3万点赞后,引发当地民众恐慌性抢购物资。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转发者常以"没看全视频"为由抗辩,但法律认定只要参与传播扩散就需担责。平台方若未在24小时内添加辟谣标识,同样面临行政处罚。

未成年人网络传谣监护人需买单

深圳公安机关近期处理的案件中,14岁初中生转发"某教师体罚致残"谣言导致涉事教师抑郁休养,其父母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失费3.2万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实施侵权行为,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家长存在"孩子转发不算数"的错误认知,甚至教唆子女用儿童账号传播不实信息,这种行为将面临从重处罚。

境外谣言转发同样适用中国法律

上海某外企员工李某转发境外社交媒体关于"中国疫苗致死率"的篡改数据图表,尽管原始帖文发布于推特,但因造成境内公共秩序混乱,仍被依据《网络安全法》处以10日行政拘留。网安部门指出,只要谣言传播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无论信息源头在何处,都将受到中国法律管辖。疫情期间,超过37%的涉疫谣言存在"出口转内销"特征,这类案件的查处力度正在持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