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特朗普承认美债波折:或引发连锁反应

702png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飙升引发各国央行高度警觉。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压舱石",美债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日公开承认"美国债务违约可能性"的言论,更是在国际金融界投下一枚震撼弹。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的背景下,这一表态迅速冲上全球财经热搜,投资者们不禁担忧:这是政治噱头还是危机预警?世界金融体系是否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特朗普言论背后的美债困局

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直言"美国可能不得不违约"的言论,揭示了美债市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显示,美国国债规模在过去12年里翻了一番,而利息支出已占联邦财政收入的40%。这种债务雪球效应使得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强国也面临偿付能力质疑。更值得警惕的是,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比例已从2015年的34%降至2023年的23%,市场流动性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全球央行"去美元化"进程加速

特朗普的违约暗示恰逢多国央行持续减持美债的关键时点。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而俄罗斯、巴西等国也在积极推进本币结算体系。这种趋势背后,是各国对美元霸权体系风险的重新评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金在全球央行储备中的占比已连续8个季度上升,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多元化储备体系的迫切需求。

金融市场"黑天鹅"风险骤增

债券市场正在用最真实的价格信号发出警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的十五年高位,与2年期收益率倒挂程度创1980年以来之最。这种极端曲线形态往往预示着经济衰退。更令人不安的是,信用违约互换(CDS)市场显示,美国5年期国债违约保险成本已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对冲基金大佬阿克曼公开警告,美债正在变成"地球上最危险的资产"。

新兴市场或将首当其冲

历史经验表明,美债风暴的冲击波往往最先抵达新兴市场。当前印尼、南非等国的美元债务占比仍超过30%,一旦美债收益率持续攀升,这些国家将面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和偿债成本飙升的三重打击。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报告显示,新兴市场企业美元债违约率已升至6.2%,为疫情后最高水平。而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美债持仓比例下降,可能进一步加剧新兴市场的美元流动性紧张。

在这场正在酝酿的金融风暴中,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依赖日渐脆弱的美元体系,还是加速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新秩序?当美国政治人物开始公开讨论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时,全球投资者或许该重新审视那个曾经被视为不言自明的假设——美债永远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