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尺度越来越大,未来监管将何去何从?
近年来,短剧以其快节奏、强情节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网络内容消费的新宠。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短剧为博眼球,尺度不断突破底线,涉及暴力、低俗甚至擦边球内容,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用户一边享受着短剧带来的爽感,一边又对其过度娱乐化、价值观扭曲表示担忧。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折射出行业野蛮生长下的监管空白。短剧的尺度边界究竟在哪里?未来监管将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内容健康?这已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文化议题之一。
短剧内容尺度屡破红线引发争议
打开各大短视频平台,不少短剧打着"大尺度"的旗号吸引流量。有的刻意渲染暴力场景,将打架斗殴拍得热血沸腾;有的打情色擦边球,用暧昧台词和暴露服装制造噱头;更有甚者,公然挑战公序良俗,美化犯罪行为。这些内容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高点击量,但长期来看正在毒害网络环境。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下架的违规短剧数量同比激增300%,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创作者为流量不择手段,平台审核形同虚设,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正暴露在不良内容的冲击之下。
监管政策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
当前短剧行业的监管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短剧制作周期短、上线快,传统影视审查机制难以覆盖;另一方面,平台自查标准不一,存在明显的监管漏洞。2022年出台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虽然对短剧内容有所规范,但面对日新月异的表现形式和层出不穷的擦边球手法,现有政策显得力不从心。更棘手的是,部分MCN机构专门研究政策漏洞,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逃避监管,使得违规内容屡禁不止。
平台算法推荐加剧内容失控
深入分析短剧乱象的背后,平台算法难辞其咎。为了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长,推荐系统会自动放大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一段含有暴力元素的短剧,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完播率和互动量,进而被算法推送给更多用户。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倒逼创作者不断突破尺度下限。某头部平台内部数据显示,大尺度短剧的平均推荐权重比普通内容高出40%,这种激励机制无疑是在变相鼓励违规创作。
建立分级制度或成破局关键
面对短剧监管难题,业内专家普遍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分级制度。通过明确不同年龄段可观看的内容标准,既保护未成年人,又给创作者合理的表达空间。同时,需要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利用AI识别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对违规账号采取阶梯式处罚。北京市近期试点的"短剧内容信用积分制"就是一个有益尝试,通过量化评估引导行业自律。长远来看,只有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共治体系,才能让短剧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