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未成年人形象商业乱象:平台、家长与社会共同责任
近年来,未成年人形象商业化的现象愈演愈烈,从童模走秀到短视频平台的"晒娃"热潮,再到直播带货中的"小网红",商业利益逐渐渗透到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中。这种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担忧:过度曝光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商业行为是否侵蚀了童年的纯粹性?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儿童类"账号中,近30%存在明显的商业推广行为,而相关投诉量在2023年同比增长了120%。整治未成年人形象商业乱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平台、家长与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平台算法助推下的未成年人内容泛滥
当前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往往以流量为导向,未成年人相关内容因其"萌态""可爱"等特质极易获得高点击量,导致平台主动推送更多类似内容。部分MCN机构专门打造"儿童网红"账号,通过刻意设计的情节和过度包装的形象吸引关注。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对未成年人参与直播带货、商业代言等行为缺乏有效审核机制,甚至存在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活动的嫌疑。这种算法驱动的流量狂欢,正在无形中将未成年人推向商业化的风口浪尖。
家长监护缺位背后的利益驱动
在众多未成年人商业案例中,家长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有的家长将孩子作为"摇钱树",强迫其参与高强度商业活动;有的则通过过度曝光孩子隐私获取流量收益。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早接触商业环境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家长以"锻炼孩子""记录成长"为名,实则将未成年人作为牟利工具。这种监护责任的缺失,不仅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原则,更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社会价值观偏差催生畸形市场需求
未成年人商业乱象的根源,还在于社会层面存在的价值观偏差。部分观众对"童星""小网红"的追捧,形成了畸形的市场需求;一些品牌方热衷于利用未成年人形象进行营销,看中的正是其带来的"纯真"效应。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风气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出名要趁早""流量就是金钱"等观念过早植入未成年人心中。当商业利益成为衡量未成年人价值的标尺时,整个社会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整治未成年人形象商业乱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家长履行监护责任、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成长环境,守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反思:我们是否在无意中成为了这种乱象的推手?又该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