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形象被滥用牟利?国家重拳出击整治乱象

4193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直播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未成年人形象被不当使用甚至恶意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从"童模被过度消费"到"小学生直播打赏乱象",从"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到"未成年人隐私信息贩卖",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断挑动着公众神经。当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被流量和利益裹挟,当未成年人的肖像权、隐私权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一场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全民讨论正在持续升温。

未成年人形象商业化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调查显示,部分MCN机构通过签约未成年网红、打造"童星人设"牟取暴利,甚至存在强迫未成年人进行高强度直播、拍摄不当内容的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盗用、合成未成年人影像制作不良内容,形成了一条从拍摄、加工到贩卖的完整黑色产业链。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更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的监管漏洞

尽管各大平台都声称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算法推荐往往优先考虑流量而非内容适宜性。大量以未成年人为卖点的视频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逃避审核,平台"重流量轻责任"的运营模式客观上助长了乱象蔓延。部分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主播的身份审核流于形式,使得"小学生主播熬夜打赏"等乱象屡禁不止。

家长监护缺位引发的次生问题

在诸多案例中,不少家长不仅未履行监护职责,反而成为未成年人被过度消费的推手。有的父母将孩子作为"赚钱工具",强迫其参与商业活动;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疏于管教,导致巨额打赏等事件频发。这种监护缺位现象暴露出部分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意识上的严重不足。

法律滞后与执法困境的现实挑战

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网络形象保护的规定较为原则性,在具体执行中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特别是对于跨境传播、匿名发布等新型违法手段,现有监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各地执法标准不统一也导致同类案件处理结果差异较大,影响了法律威慑效果。

多方联动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

要根治这一乱象,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平台负责、家校协同、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监管,建立未成年人形象使用的审核追溯机制。同时,亟需开展全民性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从根本上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