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遭遇离奇盗刷:未输密码验证码万被转走

4053png

近年来,移动支付安全事件频发,各类盗刷手段层出不穷,让不少用户防不胜防。据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量达1.06万亿笔,金额高达359.49万亿元。在支付便利性提升的同时,支付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近日,一则"女子未输密码验证码12万被转走"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再次将支付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新型盗刷手段:无密码无验证码也能转走资金

受害女子表示,自己既没有泄露密码,也没有收到任何验证码,银行卡里的12万元却不翼而飞。经调查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的"嗅探"盗刷手段。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截获手机信号,通过短信嗅探技术获取用户的短信内容,包括银行发送的动态验证码。更可怕的是,这种技术可以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操作。

支付安全漏洞:短信验证码已不再绝对安全

长期以来,短信验证码被视为支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此案表明,随着技术发展,传统的短信验证码已经不再绝对安全。专家指出,短信验证码存在三大安全隐患:一是短信内容明文传输易被截获;二是手机卡可能被复制;三是伪基站可以伪装成运营商发送虚假信息。这些漏洞都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银行责任边界:谁该为盗刷损失买单

案件发生后,银行与用户就责任认定产生分歧。银行认为交易通过了验证流程,符合操作规范;而用户坚称自己从未进行过相关操作。法律专家表示,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行有义务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但现实中,由于技术手段的快速迭代,相关法律法规往往存在滞后性,导致责任认定困难。

防范措施升级:多重验证成安全新标配

面对日益复杂的支付安全形势,专家建议采取多重防护措施:一是启用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验证;二是设置交易限额;三是开通账户变动提醒;四是使用银行官方APP而非网页操作;五是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多家银行也已开始推广更安全的动态令牌、数字证书等验证方式,逐步替代单一的短信验证码。

这起离奇盗刷案件给所有移动支付用户敲响了警钟。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及时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支付机构也应持续升级安全防护系统,为用户资金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