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户谈近日严重旱情影响种植,农作物减产成定局?

1771png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形势严峻。作为农业大省的广西桂林,也未能幸免。据气象部门统计,桂林部分地区已连续40多天无有效降雨,创下历史同期最少纪录。这场罕见的旱灾,正严重威胁着当地农业生产,农户们忧心忡忡。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天灾,更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桂林农户:眼睁睁看着庄稼枯萎

在桂林阳朔县的一个村庄,农户李大叔站在自家稻田边,望着干裂的田地和蔫黄的稻苗,满脸愁容。"往年这个时候,稻子都该抽穗了,可现在连水都喝不上。"李大叔说,村里的小河早已干涸,水井水位也大幅下降,根本无法满足灌溉需求。像李大叔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桂林多个县区的农户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主要农作物面临减产危机

桂林作为广西重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主要种植水稻、柑橘、甘蔗等作物。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受旱面积已达30多万亩,其中水稻受灾最为严重。农业专家表示,当前正值水稻孕穗关键期,缺水将直接影响产量,预计减产幅度可能达到30%以上。柑橘等经济作物也因缺水导致果实发育不良,品质和产量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抗旱措施杯水车薪

面对严峻旱情,当地政府已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组织抽水设备、打井等措施缓解旱情。但由于干旱范围广、程度深,这些措施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偏远山区更是面临取水困难,农户不得不往返数公里运水浇地。"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去排队取水,可这点水对几十亩地来说就是杯水车薪。"一位农户无奈地说。

农业保险赔付难解农户困境

虽然部分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但理赔程序复杂、赔付标准低等问题让保险难以真正发挥保障作用。据了解,目前农业保险主要针对绝收情况,对于减产赔付比例较低,且需要经过复杂的核损程序。许多农户反映,即便获得赔付,也难以弥补实际损失,更不用说覆盖来年的生产成本了。

气候变化下的农业转型思考

专家指出,此次桂林旱情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一个缩影。这给传统农业模式敲响了警钟,亟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另一方面要调整种植结构,选育抗旱品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