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前男友泼汽油烧伤% 病床上与母亲抱头痛哭:为何法律保护不了我们

173png

近年来,家庭暴力和情感纠纷引发的恶性案件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家暴受害者到被前男友报复的女性,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暴露出法律保护、社会救助和心理干预等多方面的短板。近日,"女子被前男友泼汽油烧伤90%"的新闻再次刺痛公众神经,病床上受害者与母亲抱头痛哭的画面,更是让无数人发出"为何法律保护不了我们"的质问。

情感纠纷为何频频演变成暴力犯罪

这起恶性案件折射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正在升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近10万起家庭暴力案件被立案,而实际发生的数量可能更高。当感情破裂时,部分极端人格者将"得不到就毁掉"的扭曲心理付诸行动,从言语威胁、肢体暴力逐步升级到纵火、泼硫酸等极端手段。这些案件往往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给预防和干预带来巨大挑战。

法律保护网为何频频"漏网"

受害者母亲哭诉"法律保护不了我们"的质问直指现实困境。虽然我国已出台《反家庭暴力法》,但实践中仍存在保护令申请门槛高、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在此案中,受害者曾多次报警,却未能有效阻止悲剧发生。基层执法部门对情感纠纷的"家务事"定性、证据收集困难、加害人反侦察意识增强等因素,都导致法律保护网出现漏洞,让受害者陷入"报警-调解-再施暴"的恶性循环。

受害者救助体系亟待完善

这起案件另一个痛点是受害者面临的医疗和经济困境。90%的烧伤面积意味着天价医疗费和漫长康复期,而加害人往往无力赔偿。目前我国对暴力犯罪受害者的社会救助仍以临时性、分散性为主,缺乏系统性的医疗救助、心理重建和就业帮扶机制。许多受害者在承受身体创伤的同时,还要面对经济崩溃和精神崩溃的多重打击。

预防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惨剧发生后,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有效的预防体系。从社区网格化管理到大数据预警,从心理健康筛查到亲密关系教育,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风险识别和干预机制。特别是对具有暴力倾向、控制欲强的人格特征,应该建立从恋爱关系开始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系统,而不是等到暴力升级才介入。

社会观念转变任重道远

深层来看,这类案件反映的还有社会观念问题。"情感纠纷"的定性往往弱化了犯罪性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偏见仍存在于部分执法者和公众认知中。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持续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破除"受害者有罪论",建立对暴力行为零容忍的社会共识。只有当每个报案的受害者都能被认真对待,每起暴力事件都能得到公正处理,才能真正筑牢反暴力的社会防线。

这起案件不应只成为一时的热点,而应该推动全社会对亲密关系暴力问题的深刻反思。从完善立法到强化执法,从建立救助体系到转变社会观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法律保护不了我们"的绝望呐喊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