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轻处罚?男子半月两次强奸女邻居未遂 法院这样判决

2300png

近年来,性侵案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熟人作案比例持续攀升,让"家"这个本该最安全的地方蒙上阴影。据最高法统计,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强奸、猥亵等性侵犯罪案件4.2万件,其中邻里、同事等熟人关系占比高达63%。就在公众对性侵犯罪深恶痛绝之际,浙江某地法院对"男子半月内两次强奸女邻居未遂"案件的判决引发巨大争议——从轻处罚的尺度把握,再次将司法裁量权与公共安全感的平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案情回溯:深夜破门与天台暴行的双重阴影

据判决书显示,被告人张某与受害者系同楼层邻居。2023年5月12日凌晨,张某酒后强行踹开女邻居家门意图强奸,因受害者激烈反抗未遂;令人震惊的是,半月后的5月27日,张某再次在住宅天台对同一受害者实施暴力侵犯,期间造成受害者多处软组织挫伤。检察机关指控其"犯罪情节恶劣",但法院最终认定两个未遂情节,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判决书特别提到"鉴于被告人认罪认罚且赔偿获得谅解",这一表述成为舆论质疑焦点。

量刑争议:未遂情节能否成为"减刑金牌"

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未遂可比照既遂从轻处罚,但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尺度存在巨大差异。本案中,辩护律师主张"两次未遂应分别评价",而法学专家指出,根据《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对同一被害人短期连续作案应体现从严惩处。更值得关注的是,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作案,反映出明显的人身危险性。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指出:"机械适用未遂条款,可能变相鼓励犯罪人通过赔偿逃避重罚。"

谅解书背后的权力博弈

判决书中"赔偿获谅解"的表述引发对司法公正的深层思考。记者调查发现,受害者曾在社交媒体透露"被迫签署谅解书":施暴者家属通过村委会多次施压,扬言"不签字就让你们住不安生"。这种"以钱买刑"的现象在熟人性侵案中尤为突出,农村地区更为常见。北京某法律援助中心数据显示,近三年接访的性侵案中,32%的受害者表示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谅解劝诱,其中七成最终影响量刑结果。

社区安全漏洞的司法警示

本案暴露出基层治安防控的致命短板。物业记录显示,张某首次作案后,受害者曾三次向物业反映"被跟踪骚扰",但仅得到"加强巡逻"的敷衍回复。法律学者指出,司法机关对"情节恶劣"的认定不应局限于犯罪结果,更应考量行为模式的社会危害性。当犯罪人在短期内重复锁定同一目标,实际上已构成对社区安全体系的公然挑衅。目前已有17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对住宅区熟人作案建立"强制电子镣铐"等特殊预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