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不接委屈自己的角色,她的选戏标准是什么?

4117png

在娱乐圈流量至上的时代,许多演员为保持曝光度频繁接戏,甚至不惜出演与自身特质严重不符的角色。这种行业乱象导致烂片扎堆、演技翻车事件频发,观众苦"悬浮剧"久矣。而孙俪出道20年仅有20部作品,平均一年一部的低产节奏,却保持着《甄嬛传》《安家》等9分剧的惊人战绩,她"宁可停工三年也不接烂戏"的选角哲学,成为业内一股清流。

角色必须与生命体验产生共鸣

孙俪曾在采访中透露,每次接到剧本都会问自己"这个角色能让我成长吗?"。在《甄嬛传》筹备期,她通读清史资料,手写万字人物小传;演《安家》房似锦前,她跟着房产中介跑业务三个月。这种近乎偏执的沉浸式准备,使得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带着真实的生活肌理。当同行在追求"百变演技"时,孙俪更看重角色与自身价值观的契合度。

拒绝重复性人设的自我突破

从《玉观音》的缉毒警察到《芈月传》的秦国太后,孙俪刻意避免同质化角色。即便在宫斗剧爆红后,她也婉拒了数十个类似"甄嬛"的邀约。其团队透露,孙俪评估剧本时会制作"角色光谱图",确保新角色与过往作品保持足够差异性。这种对表演维度的拓展渴望,使得她能从《理想之城》的造价师演到《乌云之上》的悬疑题材。

创作团队的专业度是硬指标

在孙俪的选戏公式中,导演和编剧的权重甚至超过片酬。她坚持与郑晓龙、刘进等顶级导演反复合作,形成默契的创作共同体。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时,她要求编剧团队驻扎剧组随时调整剧本。这种对专业度的严苛要求,某种程度上倒逼行业提升制作水准,也成就了"孙俪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效应。

家庭生活是不可逾越的边界线

与其他拼命三娘不同,孙俪严格遵循"半年拍戏半年生活"的节奏。在接演《辣妈正传》时,她特意要求剧组配合孩子的开学时间。这种把家庭纳入职业规划的做法,使得她塑造的职场女性总带着温暖的烟火气。制片人曹平透露,孙俪拒演《我的前半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无法接受长期在上海外景拍摄。

社会价值是隐藏的评估维度

细数孙俪的作品清单,《小姨多鹤》关注战后遗孤,《安家》折射房产中介生存现状,这些角色背后都承载着社会议题。她曾推掉某古装大女主戏,只因"除了宫斗看不到现代女性需要的养分"。这种超越娱乐性的价值考量,使她的作品常被列入影视专业课堂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