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柬埔寨太阳能产品加征%关税,背后原因是什么?

6485png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太阳能产业正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绿色经济新高地。然而近期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对柬埔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加征3521%的惊人关税,这一数字不仅创下贸易制裁的历史纪录,更让依赖清洁能源进口的美国光伏项目陷入停滞危机。从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布局到美方"反规避调查"的雷霆手段,这场贸易风暴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博弈?

光伏产业链转移触发美国贸易警觉

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为规避欧美"双反"关税,纷纷在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柬埔寨凭借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吸引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设厂,2022年对美出口激增890%。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指控这些工厂实为"中国产能的转口站",通过第三国洗产地逃避25%的惩罚性关税。海关数据显示,柬埔寨出口组件中70%使用中国硅片,这成为美方启动反规避调查的关键证据。

3521%税率背后的计算逻辑

美国商务部采用"不利可得事实"规则,因部分柬埔寨企业未配合调查,直接采纳申诉方提供的最高成本数据。将中国硅片价格与柬埔寨组件售价对比后,认定存在倾销差价。叠加265%反补贴税后,最终税率突破3500%大关。业内人士指出,如此极端税率实为"核选项",意在彻底封杀经柬埔寨转口的所有中国光伏产品。目前美国从柬进口的1.8GW组件将面临1.2亿美元追溯关税。

东南亚光伏走廊遭遇连锁冲击

继柬埔寨之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光伏出口同样面临审查。这些国家占美国组件进口量的80%,2023年第一季度对美出货量已骤降72%。隆基绿能等企业开始将产能转向中东,阿联酋的Al Dhafra光伏园区近期接收大批中国设备。贸易壁垒正在重塑全球光伏产业链地图,跨国企业不得不在每个区域市场建立完整供应链,这可能导致光伏系统成本上涨15-20%。

美国清洁能源目标陷入两难困境

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承诺2035年实现无碳电网,每年需新增50GW光伏装机。但美国本土产能仅能满足25%需求,First Solar等本土厂商的扩产计划要到2025年才能落地。关税大棒导致23个州的光伏项目被迫延期,加州某200MW电站因组件断供面临2.4亿美元违约金。能源部不得不紧急释放战略储备,批准从关税豁免国家进口4GW组件缓解危机。

这场关税风暴折射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深层矛盾:当气候治理诉求遭遇产业保护主义,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制造新的"零和博弈"。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若光伏贸易摩擦持续,全球碳中和进程可能推迟3-5年。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满载光伏组件的货轮正转向非洲市场,而大西洋彼岸的安装商们仍在等待政策解套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