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持续加仓中国资产,A股迎来新机遇?

7810png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正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数据显示,2023年北向资金净买入额超1800亿元,创历史新高;而今年一季度,外资机构继续增持A股超600亿元。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全球资产配置版图中,中国资产为何能持续获得外资青睐?A股市场是否正在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全球资本重新审视中国资产配置价值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国际资本开始大规模调整全球资产配置策略。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基金对中国股票的配置比例已回升至2021年水平。专业机构分析认为,中国股市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12倍左右,显著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1倍。同时,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为外资提供了难得的"价值洼地"。高盛在研报中特别指出,中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吸引外资布局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为外资流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证监会近期推出扩大沪深港通标的、优化QFII制度等一揽子措施,外资机构准入便利度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MSCI中国指数调整后,A股权重已提升至5.5%,带动被动配置资金持续流入。人民币资产"避风港"属性也在增强,2023年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突破3.5万亿元。渣打银行分析师表示,中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正在改变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逻辑。

结构性机会催生外资"新宠"赛道

从外资持仓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数据显示,外资近期重点加仓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等科技成长板块,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个股北向持仓增幅超过30%。与此同时,消费板块中的白酒龙头也重获外资青睐,贵州茅台外资持股比例回升至7.2%。瑞银证券研究发现,外资正在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双碳"目标进行长期布局,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将创造持续的投资机会。部分嗅觉敏锐的对冲基金已开始超配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等前沿领域。

从估值修复到制度红利,从传统蓝筹到新兴成长,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呈现多层次的投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有望从"战术性增持"转向"战略性配置",这或将重塑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和运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