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廖俊波说自己是全镇最小的人看基层干部的担当
在基层治理的宏大叙事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引发热议:当部分干部沉迷于"官威""排场"时,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却自称"全镇最小的人"。这种反差强烈的自我定位,恰恰折射出当前基层工作中的深层痛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期待与部分干部服务意识的落差日益凸显。社交媒体上#基层干部该摆什么姿态#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反映出全社会对"廖俊波式"公仆形象的深切呼唤。
俯身泥土方能听见真实民声
廖俊波常说"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作风,生动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姿态。在政和县工作期间,他累计走访群众超过5000户,笔记本里记满群众反映的水渠堵塞、路灯损坏等"小事"。这种将办公桌搬到田埂上的做法,与某些"坐等群众上门"的官僚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大数据显示,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普遍存在干部日均步行超万步的特征,印证了"用脚丈量民情"的重要性。
权力观校准决定服务温度
"最小的人"背后是"最大的担当"这种辩证关系,直指干部权力观的核心要义。当某些干部把职务当作"官位"时,廖俊波却将之视为"服务平台"。在拿口镇任职期间,他首创"反向考核"机制:由群众给干部服务打分,得分直接与绩效挂钩。这种将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的创新实践,使该镇连续三年蝉联便民服务满意度榜首。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实施类似机制的乡镇,群众信访量平均下降47%。
破形式主义需"最小化"思维
自称"最小"的本质是反对自我膨胀的形式主义。在武夷新区建设中,廖俊波砍掉所有奠基仪式,省下经费用于民生工程。这与某些地方"马路刷绿漆迎检"的荒唐做法形成强烈反差。审计报告表明,摒弃"形象工程"的县域,民生支出占比平均高出12个百分点。这种"减法思维"启示我们:干部自我定位越"小",留给群众利益的空间就越"大"。
担当作为需要制度护航
廖俊波现象的持续发酵,暴露出基层激励机制的结构性缺陷。某省调研显示,68%的乡镇干部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要培育更多"廖俊波",需建立容错纠错与精准问责并行的制度体系。浙江推行的"干部担当指数"测评系统,通过量化考核+群众评议的方式,使一线干部获得感提升33%。这提示我们:只有当制度让"最小的人"获得最大尊重,"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才能真正扎根。
从闽北山区到全国基层,廖俊波留下的精神遗产持续发酵。最新民调显示,92%的群众认为"干部自我定位准确度直接影响治理效能"。这种共识的形成,标志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觉醒——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那些甘当"最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