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青春|赵天益:少年确定志向,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戏剧事业

9750png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持续推进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本篇聚焦耕耘戏剧事业的赵天益。

赵天益,男,1942年11月出生,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任舞台技师,上海沪剧院原党总支副书记。赵天益的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后,他的母亲带着他流离于广西、广东各地。

17岁时,赵天益只身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舞美,1962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预科毕业,继进入舞美系本科学习。在上海京剧院工作期间,赵天益担任舞美设计和绘景制作工作,参与绘制的剧目有现代京剧《龙江颂》《审椅子》《蝶恋花》《红色娘子军》《黑水英魂》《玉堂春》《齐天大圣》《一捧雪》《白头吟》《百花赠剑》等。

赵天益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出身寒微,命途多舛

赵天益祖籍山东青州,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原在广东工作,在1937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广西崇左地区领导组建“抗日武装”,1943年3月遭国民党特务伏击不幸牺牲,尚在襁褓中的赵天益被迫与母亲和六岁的哥哥、九岁的聋哑姐姐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赵天益说,自从有记忆起就家徒四壁,四处辗转,吃的是野菜、发霉的玉米渣子、地主田里丢弃的山芋根,穿的是粗布烂衫。

1947年,党组织考虑他们母子四人的生命安全,派人护送赵天益一家四口从广西山区转移至广东。到广州后,由“朋友”安排其母亲带着五岁的他到被服厂给厂主家当保姆,姐姐去外籍牧师家当帮佣,哥哥就在被服厂当童工。但没多久“朋友”被捕,党组织得知消息,赵天益一家处境危险,立即通知母亲马上转移,当时时间紧迫,母亲在工友们帮助下,带着孩子跑到河坝的小船里,躲过国民党军警的搜捕之后,连夜乘小船转移到江门,在党组织帮助下将哥哥安顿在江门市一所教会办的中学校内读书,母亲带着赵天益辗转到附近农村。

至1949年底,新会解放,各乡村都进驻了人民解放军,赵天益母子颠沛流离的日子结束了,此后还可以每月到区政府领取一笔抚恤金维持生计。母亲也参加了区医疗救护队,负责为当地穷苦农民产妇接生。1951年,赵天益开始免费在当地学校读书。

童年流离转徙的生活,让赵天益认识到依靠党组织的重要,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关爱,也为他后续的求学和工作树下了爱党、忠于党的思想种子。

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幼年的经历让赵天益从小就意识到个人前途发展与党的紧密联系。

读初中期间,他就积极参加政治活动,通过上街宣讲、说相声、歌唱、演活报剧等形式宣传当时党的方针政策。为配合弘扬革命精神,讲述英雄故事,还参加了《万水千山》《烈火红星》《我的一家》等红色话剧演出活动。在实践中,他感受到观众对话剧的喜爱,也感受到舞台布景的好坏会影响观众与故事的共鸣,从小就喜欢绘画热爱艺术的他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戏剧。

赵天益在上海戏剧学院就读时期的证件照

他细心收集相关戏剧院校的招生信息,在心中暗暗定下考学目标——上海戏剧学院。当时的考场在广州,为了解决住广州考试期间的费用,他就利用每个周末的白天和夜晚去码头当搬运工,到工地去挑砖、运沙石、拉板车等等。到广州参加考试时,他常常只是在江边的石凳上休息,在昏暗的街灯下复习文化课。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他最终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赴上海读书临行前母亲没有什么叮嘱,只有一句你去吧,赵天益说因为母亲知道有党组织的关照和孩子自身的独立生活能力,他不会有什么问题,就这样17岁的赵天益怀揣着对戏剧的梦想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

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戏剧事业

赵天益离开广州时,随身携带的行李除了教育工会临时补助的几十元钱之外,仅有一条睡袋、一条已发硬的旧棉花毯、两套旧衣服和一双新买的胶鞋。他的睡袋是一位志愿军战友送给他哥哥的,时间太久导致里面的骆驼毛已经掉得所剩无几,还附带着刺鼻的味道。

到达上海后,由于生活习惯完全不同,赵天益还“闹了笑话”。由于广东常年温度较高,加上经济困难,所以他在16岁以前基本上都是“赤脚大仙”,没有真正穿过鞋子。在上海下雨时,他怕弄湿鞋子,就想像在广东一样,把鞋子脱了,光脚进出学校。结果被警察看见了,警察跟到学校门房,才得知他是广东来的,之前有赤脚的习惯,赵天益也才真正知道当时很少有人光脚走在马路上。

赵天益在上海戏剧学院宿舍

有次去演出公费观摩时,他觉得是校车接送,司机也不会管学生有没有穿鞋,剧场里又很暗,没人能看见,所以就决定不穿鞋了。但是,当他光脚进剧场的时候,检票员拉住了他,说不符合规定。带队老师们只好为他说情,检票员没办法,只能将自己的鞋子借给他,让他穿进去观摩学习。

到了冬天,鞋子成为了更大的问题,赵天益没有冬天的棉鞋,只能捡别人丢掉的破旧棉鞋穿,鞋子小了就把后跟剪开,然后贴上一块布连起来。即使有的同学在他背后指指点点,他却很坦然,因为他知道,自己来上学的目的是一心一意读书学本领的,这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内心。

在赵天益的艰苦生活中,党组织的关怀就像是一束光,温暖了他的心。学校老师晚上查铺时,发现赵天益只有单薄的衣服、上盖的是硬邦邦的棉花胎,下垫的是仅剩下帆布的睡袋。第二天,查铺老师立即把情况向院党委做了反映,学院领导立即决定把会议室桌子上的两块白色桌布并起来给他做被套,另外给赵天益补发三斤棉花券和几尺布票,让他做了一套棉衣棉裤。就这样,在学校党组织的关心下,赵天益度过了他在上海的第一个冬天。在此后的学校生活中,赵天益牢记党组织给他的帮助,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的同学。

学成毕业后的赵天益,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优势,为《龙江颂》《审椅子》《蝶恋花》《红色娘子军》《黑水英魂》《玉堂春》《齐天大圣》《一捧雪》《白头吟》《百花赠剑》等剧目设计制作了精致的舞美。后来,赵天益从业务工作转为党务工作,先后在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沪剧院工作,为上海文艺院团的改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天益与寻访青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