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斐恶意定档引争议 新片选档期被指故意针对竞争对手

3784png

近年来,电影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档期选择成为决定票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每逢热门档期,各大片方明争暗斗的"档期博弈"屡见不鲜。从春节档到国庆档,从暑期档到贺岁档,几乎每个重要档期都会上演"神仙打架"的戏码。而最近,张小斐新片《转念花开》的定档风波,再次将"恶意定档"这一行业敏感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档期之争背后的商业算计

张小斐新片原定11月25日上映,后突然宣布提档至11月11日,与另一部备受期待的女性题材电影《我本是高山》正面相撞。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临时调整档期的行为绝非偶然。电影市场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同类型影片同期上映必然导致排片和观众分流。数据显示,同档期同类型影片的票房总和往往低于两部影片分别在不同档期上映的票房之和。这种"1+1<2"的效应使得片方在档期选择上格外谨慎。

同类型影片撞档的连锁反应

《转念花开》和《我本是高山》同为女性题材电影,目标观众高度重合。两部影片同时上映,不仅会导致影院排片资源被稀释,更会在宣发资源、媒体曝光和观众注意力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有院线经理透露,这种同类型影片撞档的情况,往往会迫使影院在排片时做出"二选一"的艰难抉择,最终可能导致两部影片都难以达到预期票房。观众也面临着"看哪部"的选择困境,部分观众可能因时间或预算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一部。

恶意定档还是正常商业竞争?

针对"恶意定档"的质疑,业内人士观点不一。支持者认为,档期选择本就是商业策略的一部分,只要不违反行业规则,片方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上映时间。反对者则指出,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档期调整涉嫌不正当竞争,破坏了行业良性发展生态。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个案。近年来,《封神第一部》临时提档与《超能一家人》对打,《中国乒乓》多次改档等事件都曾引发类似争议。行业亟需建立更规范的档期协调机制。

观众权益谁来保障?

在这场档期博弈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普通观众的权益。频繁的改档行为可能导致观众已购票场次被取消,打乱观影计划。更严重的是,同类型影片扎堆上映会限制观众的选择空间,降低整体观影体验。部分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好不容易等到想看的电影上映,结果发现同一天有好几部,根本看不过来。"这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最终损害的是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观众的长远利益。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其商业属性与艺术属性本应相辅相成。档期之争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如何在商业竞争与行业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更好地保护观众权益,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