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被指‘看人下菜碟’,同面不同价引众怒

1988png

近年来,餐饮行业的价格争议频频登上热搜,从"雪糕刺客"到"奶茶刺客",消费者对价格不透明的愤怒愈演愈烈。在这个背景下,知名连锁品牌和府捞面被曝出"同面不同价"的争议,再次将餐饮行业的定价乱象推向风口浪尖。有消费者发现,在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门店,相同的面食产品价格竟然相差近10元,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引发广泛质疑。

地域差异还是价格歧视?

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消费记录显示,和府捞面的招牌产品"番茄肥牛面"在上海某商场店售价48元,而在其他城市仅售38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同一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也存在3-5元的价格差异。面对质疑,和府捞面官方回应称"不同门店因租金、人力等成本差异会进行动态定价",但消费者并不买账。有业内人士指出,合理的成本差异应在5%以内,如此大的价差已超出正常范围,涉嫌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价格歧视。

大数据杀熟的餐饮版?

更让消费者担忧的是,这种差异化定价是否与互联网行业饱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如出一辙。有网友爆料,使用不同手机型号、不同会员等级的用户,在同一门店点单时显示的价格也不尽相同。虽然和府捞面否认存在"杀熟"行为,但消费者权益专家表示,餐饮企业利用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的现象确实存在。这种隐蔽的价格策略,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行业潜规则亟待规范

事实上,和府捞面事件只是餐饮行业价格乱象的冰山一角。记者调查发现,包括连锁火锅、茶饮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类都存在类似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价格公示规范,商家往往以"时令调整""新品推广"等理由随意变更价格。法律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禁止差异化定价,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明码标价,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信息。行业协会呼吁,应尽快建立餐饮价格透明度标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这场由一碗面引发的价格争议,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亟待解决的信任危机。当品牌溢价开始凌驾于产品价值之上,当差异化服务演变成价格歧视,消费者用脚投票将成为必然。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今天,餐饮企业或许该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定价策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