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独撑动物园年,他为何如此执着?

3153png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缩减,民营动物园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据统计,全国近60%的民营动物园处于亏损状态,许多经营者被迫关门转行。然而在山东临沂,一位八旬老人却用36年的坚守,独自撑起了一座濒临倒闭的动物园。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执着与信念?

一座动物园与一个老人的生死契约

1987年,45岁的罗应玖从部队转业后接手了这座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动物园。36年来,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亲自为动物们准备食物、打扫笼舍。最困难时,动物园账上只剩下37元钱,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用退休金补贴动物们的伙食费。老人说:"这些动物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丢下它们。"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让他与动物园签下了一生的契约。

36年如一日的坚守背后

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坚持,对老人而言却是理所当然。他记得每只动物的名字和习性:失去左掌的老虎"大壮"、双目失明的猴子"亮亮"、被马戏团遗弃的黑熊"憨憨"。疫情期间游客锐减,他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去菜市场捡菜叶,就为省下钱给动物买肉。老人说:"它们不会说话,但眼神里的信任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份纯粹的情感羁绊,超越了世俗的利益考量。

现代动物园行业的生存困境

罗老的动物园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艰难现状。随着动物保护意识提升和经营成本上涨,传统动物园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全国民营动物园平均寿命不足15年,能坚持30年以上的不足2%。更令人忧心的是,像罗老这样掌握专业饲养技术的老一辈饲养员正在消失,而年轻人大多不愿接手这份收入微薄却责任重大的工作。

一个人撑起的精神家园

这座简陋的动物园早已超越娱乐场所的范畴,成为当地重要的生命教育课堂。每年有上万名孩子在这里第一次触摸到课本外的自然。罗老会耐心讲解每个动物的故事,教导孩子们尊重生命。有游客留言:"在这里看到的不是被囚禁的动物,而是一个老人用生命守护的家人。"这种人与动物之间最原始的温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时,老人望着正在晒太阳的老虎轻声说:"等我走不动的那天吧。"这个回答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在这个追求速成与变现的时代,罗应玖用大半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坚守。他的故事不仅关乎一座动物园的存续,更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