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里的守望者:八旬老人年的孤独坚守

9416png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动物园面临转型或关闭的困境。据《中国动物园发展报告》显示,近十年全国已有超过60家中小型动物园因经营困难而停业。与此同时,动物保护与人文关怀的议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八旬老人36年如一日守护着即将消失的动物园,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化进程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铁门内的时光胶囊

清晨5点,当城市还在沉睡,83岁的张建国已经拿着锈迹斑斑的钥匙,打开动物园斑驳的铁门。这座建于1985年的动物园,如今只剩下3只年迈的猴子、2只孔雀和1只瘸腿的梅花鹿。褪色的告示牌、开裂的水泥地面、生锈的笼舍,仿佛凝固在上世纪80年代。张建国每天的工作从清扫落叶开始,36年来从未间断,他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着动物们的健康状况,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观察记录。

一个人的动物王国

随着游客日渐稀少,动物园的饲养员陆续离开,最终只剩下张建国一人。他学会了给猴子输液,给孔雀接骨,甚至自制了一套动物牙科工具。最困难的时候,他拿出退休金购买饲料,在园内开垦菜地种南瓜和胡萝卜。附近居民常看见他佝偻着背,推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去菜市场捡菜叶。"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看着它们挨饿。"老人抚摸着梅花鹿残缺的鹿角说,这只鹿是2008年从非法狩猎者手中救下的。

城市变迁中的孤岛

动物园周边早已高楼林立,地产开发商多次提出收购地块,都被老人拒绝。2019年市政改造时,推土机开到动物园围墙外,张建国抱着"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铜牌坐在大门口。最终在市民联名请愿下,这片0.6公顷的土地被保留下来。如今这里成了城市里最奇特的风景——玻璃幕墙的写字楼群中,突兀地矗立着爬满常春藤的砖红色围墙,围墙内传出此起彼伏的动物鸣叫。

永不落幕的守望

去年冬天,最后一只猕猴"毛毛"以32岁高龄离世,相当于人类百岁老人。张建国给它穿上亲手缝制的红色马甲,埋在动物园的梧桐树下。现在他每天仍会挨个清理空荡荡的笼舍,给生锈的食盆添水。有志愿者提出帮他申请动物收养机构,老人总是摇头:"它们习惯这里了,我也习惯了。"最近,他开始在空置的笼舍里摆放动物标本,用褪色的照片拼贴出动物园鼎盛时期的样子,仿佛在准备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夕阳西下,老人坐在爬满藤蔓的售票亭里,轻轻擦拭着36年来的门票存根。远处新落成的购物中心霓虹初上,而这座微型动物园的灯牌早已不再亮起,只剩下一个佝偻的背影,在铁门内静静守望着时光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