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员工加班猝死事件:加完班回背后是过劳死的警示

9372png

深夜11点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外卖骑手在电梯间来回穿梭,这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常态。据《2023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6.3%的互联网从业者每周加班超过10小时,其中教育科技行业以"隐形加班文化"著称——当在线教育平台将"随时在线"包装成服务优势时,无数年轻员工正在用健康为这份"便利"买单。猿辅导员工猝死事件如同一声惊雷,让过劳死这个沉寂已久的社会议题再次浮出水面。

在线教育的繁荣与从业者的生存困境

疫情催生的在线教育黄金时代,让行业头部企业实现了300%的营收增长,却也将"007工作制"悄然常态化。某知名教育机构内部流出的"行军床文化"照片显示,办公室里整齐排列的折叠床成为"奋斗者"的标配。更隐蔽的是基于算法的监控系统——教师端的在线时长、家长端的回复速度、课程更新的频率,这些数字化指标正通过精密计算的绩效考核,将人力压榨包装成"狼性团队建设"。

过劳死认定中的法律灰色地带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虽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纳入工伤范畴,但现实中家属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举证。医学专家指出,长期加班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存在明显滞后性,而企业通过"自愿加班"声明、拆分加班记录等手段制造证据迷雾。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要求员工签署"奋斗者协议",用所谓"价值观认同"来规避法律责任,这种制度性逃避让维权陷入举证困境。

算法管理下的新型劳动异化

当教育科技企业将教学过程拆解为标准化数据包,教师就沦为算法流水线上的数字劳工。某在线教育平台的教师端后台显示,系统不仅实时监控备课进度,还会对批改作业的间隔时间进行排名。这种将人类情感劳动量化为绩效指标的做法,本质上是用技术手段完成了对劳动者最后防线的突破。更吊诡的是,部分企业通过"游戏化"设计,让加班时长兑换虚拟勋章,用精神激励掩盖剥削实质。

写字楼里的灯光依旧会在深夜亮起,但猿辅导事件撕开了互联网繁荣背后的残酷真相。当"奋斗"异化为透支生命的代名词,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生命,而不该以熄灭另一个生命为代价。在算法与KPI构筑的现代工厂里,每个劳动者都该拥有按下暂停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