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栋楼里栋已成危楼,居民呼吁加快旧改步伐

4793png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许多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因年久失修,安全隐患日益凸显。近日,某老小区40栋楼中已有10栋被鉴定为危楼,居民们纷纷呼吁加快旧改步伐。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紧迫性,也折射出城市更新中的诸多难题。如何平衡居民需求与改造进度,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危楼林立背后的安全隐患

走进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斑驳的墙面、开裂的楼梯间随处可见。经专业机构鉴定,10栋楼已被列为危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居民王女士表示:"每次下雨都提心吊胆,生怕墙体脱落伤人。"这些危楼不仅威胁居民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区的生活品质。专家指出,老旧建筑的结构老化、管线老化等问题若不及早解决,安全隐患将日益加剧。

居民生活品质亟待提升

除了安全隐患,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许多住户反映,小区内下水道经常堵塞,电路老化导致频繁停电,冬季供暖不足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日常生活。张大爷说:"我们这些老住户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眼看着新小区各种设施完善,心里很不是滋味。"居民们迫切希望旧改能从根本上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旧改进程缓慢的深层原因

尽管居民呼声强烈,但该小区的旧改进程却迟迟未能提速。业内人士分析,旧改推进缓慢的原因复杂多样:资金筹措困难、产权关系复杂、居民意见不统一等都成为阻碍因素。特别是危房改造涉及搬迁安置,更增加了工作难度。某街道负责人坦言:"旧改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需要统筹考虑各方利益,这需要一个过程。"

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借鉴

面对老旧小区改造难题,一些城市已经探索出成功经验。比如某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改造步伐;另一城市则创新性地采用"原地重建、分批安置"的方式,既解决了居民临时安置问题,又保证了改造质量。这些案例表明,只要方法得当、多方协作,老旧小区改造完全可以实现"加速度"。

居民参与共建的可行路径

要让旧改真正惠及居民,必须充分听取居民意见,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可以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让居民全程参与改造方案的制定;设立改造进度公示栏,增强工作透明度;还可以探索"居民监督员"制度,确保改造质量。李女士建议:"我们不是只要结果,更希望能参与过程,这样改造后的家才真正属于我们。"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或许能为老旧小区改造开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