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瑷瑷的视频中挖出的首宝藏歌曲,收藏必备歌单
在短视频内容爆炸式增长的今天,音乐作为情感催化剂的价值被无限放大。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歌曲占比高达67%,但用户普遍面临"歌荒"困境——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内容让优质音乐石沉大海。当千万网友在瑷瑷的治愈系视频里疯狂刷屏"求BGM"时,我们终于从她的作品里打捞出10首被低估的听觉珍宝。
那些让你手指悬停的旋律密码
瑷瑷视频里反复出现的《星月絮语》,用钢琴与弦乐的对话复刻了城市夜归人的孤独共鸣。音乐人茶理理刻意保留的呼吸声采样,让这首纯音乐在网易云评论区收获3万条深夜故事。而混剪神曲《玻璃动物园》的电子民谣编曲,则开创性地将侗族大歌采样融入Future Bass,副歌部分的空气感吟唱成为00后最新社交暗号。
被百万转发的情绪触发器
当《碳酸乌云》前奏的雨声采样响起,抖音立即掀起#晒伤痕挑战。这首Indie Pop作品以气泡音唱腔包裹成长阵痛,单日使用量突破50万次。更令人意外的是冷门佳作《鸵鸟法则》,其魔性的口哨间奏配合瑷瑷的慢动作转场,竟让2017年发行的歌曲突然冲上QQ音乐飙升榜首位,证明优质内容自带流量反哺能力。
算法没能发现的听觉彩蛋
深挖瑷瑷旅行vlog的背景音乐,意外发现独立音乐人盐酥鸡的《热带低压》。这首融合了东南亚甘美兰音阶的City Pop,因缺乏标签化元素长期被推荐机制忽视。同样被埋没的还有《午夜修船厂》,工业噪音与爵士小号的碰撞堪称音频版赛博朋克,却被错误归类为"白噪音"歌单。
跨越语言屏障的节奏共鸣
葡萄牙语歌曲《Água de Coco》在瑷瑷烘焙视频中出现后,评论区涌现大量自制中文填词版本。制作人Nicolas采用巴西战舞节奏搭配电子合成器,即使不懂歌词也能感受热带阳光的颗粒感。而日本乐队never young beach的《ふたりの伤迹》更因瑷瑷樱花转场的使用,在中国市场实现逆输出,登上Oricon周榜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