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到综艺:汪苏泷如何玩转人设二选一成功圈粉?
在当下内娱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明星如何突破圈层桎梏成为行业共同焦虑。数据显示,2023年综艺市场淘汰率高达67%,而音乐人转型成功率不足12%。就在这样的行业困局中,汪苏泷却用一场漂亮的"人设二选一"突围战,完成了从OST专业户到综艺宠儿的华丽转身。这位曾被贴上"网络歌手"标签的音乐人,究竟如何用反差人设撬动千万流量?
音乐才子与搞笑担当的反差萌
当《年轮》《有点甜》的创作人突然在综艺里贡献表情包,这种专业实力与接地气表现形成的化学反应,恰好击中了Z世代"拒绝完美偶像"的审美取向。汪苏泷在《我们的歌》里展现音乐专业度,转头又在《萌探探探案》里自黑"过气歌手",这种精准的"AB面切换"策略,让观众既看到音乐人的专业沉淀,又享受综艺咖的娱乐价值。
人设二选一背后的精准卡位
不同于简单立人设,汪苏泷团队深谙"动态人设"的运营法则。在音乐舞台保持"金曲制造机"的严肃形象,在综艺场景则释放"东北梗王"的本色。这种根据场景切换的差异化呈现,既避免了人设崩塌风险,又形成了记忆点矩阵。数据显示,其综艺片段在抖音的二次传播中,"音乐人反差萌"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8亿次。
从BGM王者到综艺显眼包的进化论
观察汪苏泷的转型路径,可见清晰的"三步走"战略:先用OST作品建立行业地位,再通过音乐综艺展现专业素养,最后用真人秀释放人格魅力。这种循序渐进的内容曝光,完美规避了转型期的违和感。其团队透露,在接洽《五十公里桃花坞》时,特意保留音乐创作场景,让综艺表现与主业形成互文。
社媒时代的"人设动态平衡术"
在微博、小红书、B站的多平台运营中,汪苏泷账号呈现出有趣的"人格分裂":音乐平台发创作vlog,短视频平台玩变装挑战,社交平台晒冷笑话。这种基于平台特性的内容分发,构建出立体而真实的人物画像。值得关注的是,其团队会实时监测各平台数据,动态调整不同人设的呈现比例,实现流量价值最大化。
当行业还在争论"音乐人该不该上综艺"时,汪苏泷早已用实践验证:人设从来不是单选题。在注意力经济的战场上,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由切换"职业身份"与"人格魅力"的艺人,才能真正打破圈层壁垒。这种"专业打底、趣味加分"的运营模式,或许为陷入转型焦虑的艺人们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