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传张本作者专访: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3710png

在当下影视行业IP改编泛滥、原创力匮乏的现状下,观众对优质原创剧本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据显示,2023年百度"原创剧本推荐"搜索量同比暴涨217%,而"改编剧审美疲劳"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次。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荒漠中,《藏海传》以其独特的东方神秘主义美学横空出世,成为年度现象级剧作。我们独家专访了编剧张本,探寻这部被网友称为"影视界考古发现"的作品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灵感密码。

敦煌壁画里的千年电波

张本在莫高窟第257窟前驻足了整整三天,壁画上褪色的飞天藻井在他眼中却是流动的DNA螺旋。"当阳光斜照进洞窟,那些氧化变黑的银朱颜料突然开始讲述故事。"他向我们展示手机里上千张壁画细节图,其中一张夜叉托举莲花的图像最终演化成剧中"海底佛国"的核心意象。考古学家樊锦诗的回忆录给了他关键启发:"敦煌文书里记载的'龙沙宴',就是剧中青铜宴场景的原型,我们甚至1:1还原了文书所述'以珊瑚为树,砗磲作花'的奇幻场面。"

基因里的神秘学记忆

在张本祖传的明代《山海经》抄本上,我们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曾祖父是民国时期走南闯北的药材商,他在滇藏边境记录的'鱼鳞人'传说,成了剧中鲛人族的起源设定。"编剧坦言,家族口述史比任何文献都珍贵,比如剧中反复出现的青铜铃铛,原型其实是祖母陪嫁的镇魂法器。最令人意外的是,张本大学主修分子生物学:"端粒酶的研究让我相信,人类基因里藏着远古记忆,这种科学视角让玄幻设定有了生物学支点。"

算法时代的反算法创作

当各大平台用AI分析用户偏好时,《藏海传》却刻意规避了所有大数据热词。"我们逆向操作,把'青铜器''帛画''星象'这些零搜索量的元素做成视觉炸弹。"张本透露,剧中看似随机的卦象排列,实则是用《周易》算法生成的叙事密码。这种反套路创作意外引爆了年轻观众的考据热情,百度"青铜器纹样识别"搜索量在剧集播出期间飙升490%。"真正的流量密码,是给算法一记漂亮的回马枪。"张本笑着总结道。

采访结束时,张本正用考古刷清理新收的汉代铜镜,"看这些绿锈下的铭文,每个字都在等待被重新解读。"这句话或许正是《藏海传》创作哲学的最佳注脚。当影视行业沉迷于数据喂养时,那些深埋在时间尘埃中的文明碎片,反而成了最锋利的创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