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卫生巾自由:一个小需求背后的大问题

732png

近日,一则关于"高铁上买不到卫生巾"的新闻引发热议。一位女性乘客在高铁上突发生理期,却找不到卫生巾售卖,最终通过乘务员广播求助才解决问题。这件看似微小的日常插曲,却折射出公共服务中长期被忽视的性别需求。在高铁网络覆盖全国、日运送旅客超千万人次的今天,为何一个基础的女性用品会成为出行痛点?这背后反映的是公共服务设计中存在的性别盲区。

被忽视的女性出行需求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的代表,其服务设施却仍停留在传统思维。卫生间、餐车、充电插座等设施一应俱全,唯独卫生巾这类女性必需品长期缺位。据统计,中国高铁女性乘客占比接近50%,每月有近1/4的女性可能面临生理期需求。然而,大多数高铁列车既不售卖卫生巾,也未将其列入应急物资。这种供需失衡暴露出公共服务设计中对女性需求的系统性忽视。

小需求背后的大数据

实际上,卫生巾需求并非个例。铁路12306平台数据显示,"高铁卫生巾"相关咨询每月超万次,节假日更呈爆发式增长。多个网络平台的用户调研表明,超过80%的女性乘客支持高铁售卖卫生巾。更有趣的是,在少数试点售卖卫生巾的线路上,其销量稳定保持在应急药品之上。这些数据证明,卫生巾不是"小众需求",而是被长期压抑的刚需,其市场潜力与服务价值都被严重低估。

公共服务中的性别平等考量

高铁作为公共服务载体,其设施配置体现着社会文明的温度。联合国妇女署的研究指出,公共空间的性别友好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在东京地铁、巴黎机场等国际交通枢纽,卫生巾自动贩卖机早已是标配。反观国内,不仅高铁缺位,机场、长途车站等场所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这种差异不仅关乎便利性,更反映了公共服务设计中性别视角的缺失。

破局之路:从应急到常态

改变正在发生。2022年起,部分铁路局已开始在高铁试点售卖卫生巾,昆明铁路局更将其列为常备商品。一些社会企业也推出高铁应急卫生巾互助计划。但这些举措仍属零星尝试,需要转化为制度性安排。专家建议,应将卫生巾纳入高铁应急物资清单,在自动售货机增加相关商品,同时建立线上预约配送系统。更根本的是,公共服务设计需要建立性别影响评估机制,确保不同群体的需求都能被看见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