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学历入职被发现起诉公司索赔?网友:这操作太魔幻!
近年来,学历造假问题频频登上热搜,从高管履历注水到普通员工伪造毕业证书,职场诚信危机不断挑动公众神经。就在大众以为"假学历入职被开除"已是常规操作时,一则"员工持假学历入职被发现后反诉公司索赔"的新闻彻底颠覆了认知。这种倒打一耙的魔幻操作,不仅暴露了部分求职者的法律认知错位,更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畸形竞争下的荒诞现象。
假学历索赔案背后的法律盲区
该案中当事人持伪造的本科学历入职某科技公司,工作半年后被HR在背景调查中发现造假。令人瞠目的是,被解雇的员工竟以"公司未及时核查学历"为由提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违约金和精神损失费。法律专家指出,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如实告知义务,但第二十六条明确将"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合同"情形列为无效。这种"贼喊捉贼"的诉讼,本质上是对法律条款的曲解和滥用。
学历打假为何陷入猫鼠游戏
第三方背调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职场学历造假率高达18.7%,其中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尤为严重。犯罪成本过低是重要诱因:伪造普通高校毕业证仅需几百元,而企业全面背调人均成本超2000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求职辅导机构"公然教授学历包装技巧,甚至提供"防背调话术"。这种灰色产业链的蔓延,使得学历打假演变成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持久战。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多方合力
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83%的HR遭遇过简历造假,但仅37%的企业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要打破这种困局,除企业加强入职审查外,更需要建立行业黑名单共享机制,打通学信网与用人单位的数据壁垒。深圳已试点将职场失信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而最高法近期公布的典型案例也明确"知假用假"需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唯有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重塑健康的职场生态。
这起荒诞诉讼像一面多棱镜,既照见个别求职者的道德失范,也反映出企业在用工风控上的漏洞。当我们在讨论"学历通胀"时,或许更该思考:在能力至上的时代,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地伪造那块职场敲门砖?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每个职场人的选择,也决定着未来人才评价体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