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名校文凭入职大厂被发现 女子反诉公司歧视索赔万

6045png

在学历内卷愈演愈烈的职场环境中,"名校光环"已成为许多企业筛选人才的硬性门槛。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87.6%的互联网大厂核心岗位明确要求"985/211学历",这让部分求职者动起了歪脑筋。近日一则"女子伪造清华文凭入职大厂被拆穿后反诉公司歧视"的新闻引爆舆论,涉事人王某不仅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更索赔50万元精神损失费,这场荒诞的维权闹剧撕开了职场学历歧视与诚信缺失的双重疮疤。

假文凭产业链暗流涌动

记者暗访发现,伪造学历已形成完整黑色产业链。在某隐蔽网络论坛,"毕业证定制"服务明码标价:普通高校800元,985院校2000元,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收费高达5000元,甚至提供配套的学信网"入库"服务。这些造假者利用PS技术、公章模具等工具,制作的假证几乎能以假乱真。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中介还提供"背景包装"服务,包括伪造实习证明、推荐信等全套求职材料,形成完整的造假生态链。

企业背调漏洞成造假温床

涉事互联网大厂HR负责人透露,王某的假文凭能通过初审,暴露出企业背调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多数企业仅通过学信网进行形式审查,而该平台2018年才实现学历信息全覆盖。对于早期毕业生或特殊培养项目学员,人工核查又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某人力资源机构调研显示,超过60%的中型企业没有专项背调预算,部分创业公司甚至完全依赖求职者提供的纸质材料。这种"重证书轻能力"的筛选机制,客观上为学历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维权闹剧折射法律困境

王某援引《就业促进法》中"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利"的条款提起诉讼,其代理律师强调"学历不应成为衡量人才唯一标准"。但法律界人士指出,该案本质是诚信问题而非歧视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案件中确有企业因举证不足败诉的案例,某电商平台就曾因无法证明岗位必须要求本科学历,被判赔偿求职者损失。这种司法实践中的模糊地带,让部分造假者产生了侥幸心理。

这场闹剧引发的思考远超个案本身。当"唯学历论"遭遇"造假产业化",企业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求职者更应守住诚信底线。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的改革背景下,或许该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才是人才评价的真正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