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市场复苏,外国航司为何纷纷加大运力?

8781png

随着中国出入境政策的全面放开,国际旅游市场正迎来久违的复苏热潮。各大机场国际航站楼重新排起长队,护照办理窗口前再现人潮,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旅游市场正在释放惊人的消费潜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复苏浪潮中,外国航空公司表现得比本土航司更为激进——从阿联酋航空到汉莎航空,从新加坡航空到美国联合航空,国际航司纷纷宣布增加中国航线运力,有些甚至恢复到疫情前150%的航班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中国游客消费能力持续领跑全球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旅游消费白皮书》,中国游客人均境外消费金额达到2580美元,远超欧美游客平均水平。更令国际航司心动的是,中国高端游客群体正在快速扩大,商务舱和豪华经济舱的需求激增。卡塔尔航空在增加广州、上海航线时特别配置了更多Qsuite商务舱座位,这种单间式商务舱产品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超预期的预订量。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旅游半径正在延长,从传统的东南亚短线向欧洲、美洲长线扩展,这为外国航司提供了更丰富的航线网络变现机会。

国际航司的差异化服务优势凸显

相比中国航司,外国航空公司在长航线运营上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优势。德国汉莎航空在增班公告中特别强调其"从二线城市直飞欧洲"的独特网络布局,解决了中国游客需要辗转北上广的痛点。新加坡航空则凭借其屡获殊荣的机舱服务,在高端客群中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口碑。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国际航司普遍采用了"中国市场定制化"策略,从中文空乘到中式餐食,从微信支付到春节特色服务,不断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这种本土化运营能力,正在成为他们争夺中国市场的秘密武器。

航空联盟的枢纽战略加速布局

观察各航空联盟的动作可以发现,星空联盟、天合联盟等正在以中国为支点重新调整全球网络。法航-荷航集团将上海航班接入其欧洲枢纽的计划,使得中国旅客可以便捷中转至全球200多个目的地。这种"枢纽辐射"模式不仅提升了航班客座率,更强化了外国航司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与此同时,中东三大航(阿联酋、卡塔尔、阿提哈德)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正在将迪拜、多哈打造为中国旅客前往欧洲非洲的超级中转站,这种战略布局带来的长期收益远超单纯的航线运营。

在这场运力竞赛中,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部分国际航司的新增航班并非传统的一线城市对飞,而是大胆开通了成都、武汉、厦门等新一线城市的直航线路。这种"下沉市场"战略反映出国际航空业对中国旅游消费升级的深度研判。随着暑期旅游高峰的到来,这场由中国市场复苏引发的全球航空业变局,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