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缺失盲人办卡被拒,银行刷脸认证是否存在歧视?

140png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刷脸"认证已成为银行开户、转账等业务的标准流程。然而,近日一则"眼球缺失盲人办卡被拒"的新闻引发热议,暴露出技术便利背后的社会困境。据统计,我国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当人脸识别成为金融服务"唯一选项",这个庞大群体正面临被数字时代"拒之门外"的尴尬。技术本应为所有人服务,但当它成为某种门槛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便捷与包容,究竟孰轻孰重?

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无障碍"缺失

当前超过80%的银行APP将人脸识别作为实名认证的必要环节,部分网点甚至取消传统柜台服务。某省盲协调查显示,62%的视障者遭遇过因无法完成刷脸而被拒绝办理业务的经历。某股份制银行技术负责人坦言,系统开发时主要考虑防欺诈和效率,"特殊群体需求确实存在优化空间"。这种"一刀切"的技术应用,本质上反映出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实践中的认知盲区——将技术先进性等同于服务完备性,却忽略了金融服务的本质是满足多元需求。

技术伦理与法律合规的双重考验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不得因残疾拒绝提供金融服务,而《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要求处理生物信息需提供替代方案。某律所金融合规专家指出,银行单纯以"系统设定"为由拒绝服务,可能构成间接歧视。更值得关注的是,现有技术完全可以通过声纹识别、指纹验证或多因素认证实现相同安全等级,加拿大皇家银行等机构已推出专门的无障碍认证流程。当技术解决方案客观存在时,服务缺位反映的或许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识短板。

普惠金融需要"科技向善"的实践

日本三井住友银行配备可连接盲文显示器的智能柜台,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语音导航+触控认证"系统,这些案例证明技术完全可以成为包容性工具。国内某城商行试点"远程手语视频服务"后,残障客户满意度提升40%。这些实践揭示一个核心逻辑:科技伦理不应停留在白皮书里,而应转化为可操作的业务标准。中国残联近期联合金融机构制定的《无障碍金融服务指南》,正尝试将"替代认证机制"等内容纳入行业规范,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当一位视障者站在银行柜台前,他面对的不仅是冰冷的摄像头,更是一道关于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题。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或许该记住:真正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让大多数人跑得更快,而是确保没有人被留在原地。从刷脸认证到"刷心服务",这中间隔着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距离,更是人文关怀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