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安全再引争议:司机骚扰未成年女乘客询问隐私

6229png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乘客隐私泄露到司机骚扰事件,每一次负面新闻的曝光都在刺痛公众的神经。尤其当未成年人成为受害者时,更会引发全民热议。近日,一则"网约车司机骚扰未成年女乘客询问隐私"的新闻登上热搜,再次将行业安全监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数据显示,2023年网约车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未成年乘客遭遇隐私盘问令人揪心

据媒体报道,一名15岁女生在乘坐某平台网约车时,遭遇司机长达20分钟的隐私盘问。司机不仅反复询问"有没有男朋友"、"父母做什么工作"等私人问题,还试图索要联系方式。女孩全程不敢反抗,只能通过手机向朋友求助。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网约车骚扰的投诉中,未成年受害者占比高达37%。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经历可能对青少年造成长期心理阴影,影响其社交能力和信任感。

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涉事司机账号显示已完成"严格背景审查",但调查发现其实际驾龄与注册信息严重不符。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司机此前已被3名乘客投诉"言语骚扰",却仍在正常接单。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平台为快速扩张,往往降低司机准入门槛。人脸识别系统存在漏洞,夜间抽查流于形式,投诉处理效率低下。某平台内部数据显示,针对司机的投诉中,仅有12%会导致账号封禁,大多数仅作"警告处理"。

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亟待完善

现行网约车行业规范中,对未成年人保护条款相对模糊。虽然部分平台推出"未成年人乘车需监护人同意"功能,但实际操作中验证机制简单,容易被规避。法律专家建议,应强制要求网约车在接载未成年乘客时开启全程录音,并设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客服专线。教育部门也呼吁,要将网约车安全教育纳入校园课程,教会青少年识别危险信号和求助方法。

这起事件折射出共享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监管盲区。当便捷性与安全性不能兼顾时,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行业的发展模式?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防护网,值得全社会的深思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