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西藏旅游拉警报引争议 卫健委正式回应

3428png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热度持续攀升,高原医疗救援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吐槽"天价救护车""救援不及时"等乱象,而近日一则"救护车西藏旅游拉警报"的视频更将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视频中救护车闪烁警灯穿梭于景区,却被曝出是旅行社的"旅游专线",引发公众对医疗资源被滥用的强烈质疑。当生命通道变成观光工具,我们不禁要问:高原旅游的急救保障究竟该如何规范?

救护车景区拉警报背后的利益链

记者调查发现,涉事旅行社通过改装车辆外观、加装警报器等方式,将普通旅游大巴伪装成救护车。这种"山寨救护车"不仅违规使用急救标识,更在布达拉宫等热门景点公然鸣笛开道。业内人士透露,某些旅行社与当地医院存在"合作分成"模式,每运送一名游客可获得高额返点,这种灰色产业链严重挤占了真实的急救资源。

卫健委明确特种车辆使用规范

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救护车必须严格用于医疗急救、患者转运等法定用途,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改装、冒用。根据《特种车辆管理规定》,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的,将面临最高5万元罚款。目前涉事旅行社已被立案调查,其使用的3台改装车辆均被扣押。

高原旅游急救体系存在多重漏洞

数据显示,西藏每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但正规高原救护车仅200余辆。部分景区急救站形同虚设,存在"有设备无人员""有标牌无药品"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私营医疗机构通过"急救外包"方式承接旅游团业务,其救护人员资质、药品储备均未达到国家标准,给游客生命安全埋下隐患。

游客自救意识薄弱加剧风险

在纳木错景区随机采访中,超六成游客不知道高原反应的正确处置方式,有人甚至将"吸氧观光车"当作预防手段。医学专家指出,许多游客盲目相信"身体好就不会高反",实际上平原地区的健康人群更易出现急性高原病。缺乏基本急救知识、过度依赖商业机构,使得本可避免的伤亡事件频频发生。

构建全域旅游急救网络成当务之急

中国旅游研究院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社会救援"三级保障体系,包括在主要旅游环线设立标准化急救站、推行强制旅游意外险、培训民宿业主掌握基础急救技能等具体措施。目前拉萨市已试点"15分钟急救圈"项目,通过GPS定位实现救护车智能调度,未来有望推广至整个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