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女博士实名举报导师性骚扰:校方回应已成立调查组

1763png

近年来,高校性骚扰事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北航陈小武案到上海财经大学钱逢胜事件,学术圈的权力不对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每当类似事件曝光,公众的愤怒与失望便如潮水般涌来——这些本该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为何屡屡成为施害者?近日,河海大学女博士实名举报导师性骚扰的新闻再次点燃舆论,校方回应"已成立调查组"的表态,能否真正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实名举报背后的勇气与风险

在学术圈这个封闭的权力体系中,学生往往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导师掌握着论文发表、毕业答辩、就业推荐等关键资源,这使得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河海大学这位女博士选择实名举报,不仅需要直面可能遭遇的二次伤害,还要承受学术生涯中断的风险。她的勇气撕开了高校性骚扰治理的遮羞布,也让人们看到举报机制中"证据难固定""调查周期长"等现实困境。

校方快速回应的双重解读

河海大学在舆情发酵后24小时内即宣布成立调查组,这种快速反应既可以被视为高校治理进步的体现,也可能隐藏着危机公关的考量。值得关注的是,校方通报中未提及是否暂停被举报导师的工作,这种"调查不影响任职"的常规操作,往往导致举报人面临更严峻的处境。此前多起案例显示,校方调查结果与公众期待常有落差,这次能否突破"自查自纠"的局限性尚待观察。

导师权力边界的制度性缺失

事件折射出我国高校导师负责制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导师对学生的学术评价权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衡机制。在河海大学事件中,举报材料提到的"以指导论文为由单独约见"等细节,暴露出常见的权力滥用模式。目前多数高校仅依靠师德师风建设这类软性约束,却缺乏像香港高校那样明令禁止"导师与研究生单独共处一室"的硬性规定。

第三方调查机制的迫切需求

每当高校性骚扰事件曝光,舆论最质疑的往往是校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调查模式。河海大学此次若仅由校内纪检部门调查,其公信力难免受到质疑。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独立师德委员会、中山大学引入校外专家参与调查等做法,或许值得借鉴。建立跨校际的学术伦理监督机构,才能真正打破"家丑不可外扬"的潜规则。

学术圈#MeToo运动的社会涟漪

从2018年罗茜茜实名举报北航教授开始,中国学术圈的#MeToo运动已推动二十余所高校处理相关案件。河海大学事件再次证明,性别平等的意识正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中觉醒。这些举报不仅改变着个别受害者的命运,更推动教育部将"建立师德违规查处通报和报告制度"写入2023年工作要点。当越来越多受害者打破沉默,学术权力的灰色地带终将被阳光照亮。